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疑惑古代的死刑犯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图片 http://m.39.net/pf/a_7022280.html
电视剧中刽子手行刑

“秋后问斩”早已成为大众对古代死刑犯的理解,形形色色的古装剧中对死刑犯的描述大致都是这样。每当隆冬时节或秋风萧瑟的深秋,刽子手总会拿起大砍刀结束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那么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为何古代死刑犯是“秋后问斩”而不是其他时节?

细细品读历史,才发现“秋后问斩”大有讲究。“秋后问斩”原来在上古的西周时期就早已产生,只不过那时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叫做“秋冬行刑”,那么“秋冬行刑”又是何种原因?

古代死刑犯

“秋冬行刑”首先体现了司法镇压,“秋冬行刑”将司法镇压与四级变化联系了起来,通过借助上天的权威与实际生活中的感受来加强司法的权威性、严肃性。西周时期,周公姬旦确立了中国的阴阳占卜之术,而将死刑犯在秋冬执行的制度,也体现了阴阳中的双面:万物在春夏生长,在秋冬凋亡。

清代的刽子手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成文法的公布以及秦国的商鞅变法,古代中国的封建法律已经开始逐步形成。汉代统一以后,经过文景之治的将近百年休养生意,到汉武帝时候,彻底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与之应运而生的是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即执行死刑要与上天的意志相吻合:春夏以阳为主,万物生长,不宜杀生;秋冬以阴为主,万物凋零,易施刑罚,清理监狱诉讼。汉代将“秋冬行刑”制度化,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在农忙时节进行农业生产,等到深秋农作物收割完毕实施刑罚也更加有利于农业赋税以及统治,这标榜了德*慎罚的思想。

等到了清代,“秋后问斩”变成了秋审制度,即将京城及附近各省份被判处斩监候、绞监候的罪犯,在深秋时节,集体押解到北京的老菜市场街口,由皇帝负责监督,对核实以后确实应当执行死刑的罪犯执行死刑,不适宜执行死刑的罪犯再通过其他的途径加以解决。

老外目睹死刑的执行

然而,并非所有死刑案件都适用“秋后问斩”,古代对于一些谋反、谋叛、谋大逆等案件,往往在抓住罪犯的时候会直接执行死刑。清代后期*局紊乱,死刑的执行以不受秋后的限制,随着孙中山的中华民国成立,“秋后问斩”也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飞鸟点评:“秋后问斩”的形成完全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轨迹。最初的“秋后问斩”为了仅体现统治者的权威与四季更替的阴阳变化,后来的“秋后问斩”体现出了农业发展的需要。该制度的最终废除更是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法制发展的要求。万事万物,唯一不变的是“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