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癜风自愈方法 http://pf.39.net/bdfyy/dbfzl/161220/5124508.html旧社会市井之间有一句老话,形容专门捞阴门钱的职业:刽子手的刀,扎纸人的手艺,二皮匠的针线,仵作的眼睛。这头一句,说的就是刽子手砍头用的*头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写过一本书叫《檀香刑)》,其中的一个主角叫赵甲,是晚清最著名的刽子手“状元”。慈禧太后赏赐他一串檀香佛珠,光绪皇帝赏赐他一把龙椅,袁世凯专门把他请到天津行刑。赵甲把刽子手这个职业做到了极致,他曾经说:杀猪下三滥,杀人上九流。
赵甲是莫言笔下人物,真假无从考证。而年,上海《大公报》却真实地报道了中国的最后一个刽子手。他就是,当时已经60岁,砍下过颗人头的邓海山。
刽子手这种职业残忍肢体,害人性命,太过损阴丧德,不招人待见,没人愿意吃砍头这碗饭。所以,最早的刽子都是官府点名,让你干,你就得干,不干就得死。
后来,穷苦人家吃不上饭了,为了生计,才主动地干起了这个行当。邓海山就是因为食不果腹,为了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本事,自小就跟着一个师傅学习如何成为刽子手。
刽子手也是一个等级森严,注重师承的职业。清朝的时候,京城的刽子手归刑部狱押司管理,登记在册也就是吃公家饭的屈指可数。年纪最大、资历最长、手艺最好的就是姥姥,其余的依照资历和手艺,分别称为大姨、二姨……。活多的时候忙不过来,可请临时帮工,帮工都统称为外甥。
师父非常严格,让邓海山白天砍冬瓜,先在冬瓜上划条横线,随手一砍、下刀处要与划线处不差分毫才算练到家;晚上砍香头,看准香的发光处,随手一刀,要不偏不倚刚好把火炭头子砍下来。经过苦练,邓海山逐渐由地位低下的外甥,成长为一名刀法精湛凌厉的刽子手。
刽子手非常迷信,为了躲避人死后的**找自己索命,一般行刑前要自己在屋里搞个仪式。取出檀香三支,插在祖师爷皋陶神像的香炉里,咚咚九个响头。选白毛黑冠子的公鸡,这种公鸡血脉最旺,将血献在供桌上,再磕头三个。
有的刽子手还伸出左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了鸡血,一道道地,戏子化妆一样往脸上抹。这是为了跟祖师爷保持一致,也是让冤*厉*们知道,他们是皋陶爷爷的徒子徒孙,根本就不是人,是神,是国家的法。
邓海山刀法是很高的,他砍头从不让血溅到身上,以免招来晦气。有时他会反手握刀,在犯人不经意间刀已从犯人颈间划过,人头落地双目未瞑,嘴巴还不停地咬土……
在古代,有这么一种说法,说刀杀过百,便是大凶。邓海山出师时,他师傅特地交代,砍头人数到了99个就要收手,一定不能到,否则会遭报应。
然而,晚清时期的刽子手是个高收入职业,邓海山每斩一名犯人,衙门赏洋四元,这是当时一个长工半年的工钱。除了“砍头赏”之外,邓海山还能捞“外块”,死者家属如果不想让死者身首异处,让他在脖子上断筋留皮,就得先给他好处。所以,一心挣钱的邓海山把师傅的话抛在了脑后,他一生斩了近人。
年,北京*府颁布《惩治盗匪法》,规定“死刑需用枪毙”。从此,斩首死刑退出历史舞台,专门以砍头为生的刽子手宣布失业。
失业后的邓海山没有了收入,昔日的酒肉朋友也个个离他远去,一般人更是认为他杀人太多、十分晦气,唯恐避之不及。无路可走的他想要加入民国慈善机构——善堂来混口饭吃,但被断然拒绝,理由是手上有太多太多条人命。就这样,没有一儿半女的邓海山,孤独地走完了凄凉的晚年。
有人说邓海山杀人如麻,罪孽深重,得到了应得的报应。更有人从邓海山的经历推算,可能他在年参与了“戊戌六君子”的行刑。而且,当时谭嗣同是被钝刀折磨而死,这更增加了人们对邓海山的仇恨和憎恶。
其实,细细想来,他何尝不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凡有个活法,谁又愿意去干砍人家头的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