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确自身定位,确定提问范畴 [复制链接]

1#

来源:老记说事
  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或者记者会,并非个人行为,是代表自己所在的媒体,以及接受该媒体信息的受众。因此,首先要确认自己的角色,不可乱套。


  现在媒体种类众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存,党政媒体与都市媒体竞争,给受众提供了广阔的选择。各媒体都有自己的受众群,编辑方针和传播范围也有所不同,因此记者的提问就有一定的指向。主办方往往提醒记者在提问前首先通报所在媒体的名称,也是为了确定回答问题的力度和方向。


  记者可以单一代表自己的传统媒体,也可以代表该媒体衍生出来的新媒体。如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主流媒体的记者不但自称是某某报纸、某某电台电视台的记者,同时也是某某网的记者、某某微博和客户端的记者等。别看这仅仅是一个称呼的变化,其实提问的范畴也发生了变化,即仅为传统媒体受众服务,扩展到为所有新媒体受众服务,记者的问题自然接近于受众更广泛的需求。


  在综合性的记者会上,有的记者提的是政治问题,有的提的是经济问题;有的提民生,有的提法治;有的关心反腐败的进展,有的质疑统计数字的准确性等等。记者提出问题的内容与所在媒体的需要相吻合,与受众的预期相近,提问就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的多少,决定了记者会的成功与否。受众往往从记者的提问中认定媒体的眼光、品位和水平,从而无形中为媒体打了分。因此,记者在提问前的准备必不可少,而且要有多个问题的备份。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这个意思。


  有一次,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家主流媒体的记者准备了一个问题“政协如何进行民主监督”。谁知这个问题被前面的一位记者问到了。到轮到他提问时,该记者由于没有准备备用的问题,临时又慌了神,只好又把刚才别人的问题再问了一遍。结果新闻发言人很不满意,当场不客气地说:“你的问题刚才已经有记者问过了。请下一个记者提问。”弄得该记者好不尴尬。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