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屹立香港45年神秘名校,启历国际学校怎么 [复制链接]

1#

至今,我女儿已在启历学校读了整整4年书,因为我算投入参与学校活动,所以我自觉对这学校了解算多。

虽然九龙湾校舍看起来很新净,但Kellett不是一间寂寂无名的新校,而是屹港45年的名校。对,失礼了,是名校。

话要从头说起。

50年前,香港只有寥寥可数的国际学校去应付在港工作外籍人士子女的学习需求,包括GSIS、FIS、HKIS和ESF。

其实,当时香港还未有发牌制度区分本地或国际学校。由于这些学校的教材并不跟从香港教育局课程编制,而教师亦不是本地训练出来、获本港教学资格的老师,所以当时这些学校都一律归类为私校。

可是,这些学校有部份其实有受当国政府资助,例如GSIS(德国及瑞士)、FIS(法国)、ESF(香港/英国);课程亦跟据当国主流教材来教授,因此一般来说当国公民也会选择到对号的学校上学。

由于香港当时是英国藉民地,所以在港英国人明显比其他国藉的人士多很多,对英国课程学校需求亦相对大很多。实际上,学位供不应求。

Kellett就是于45年前(即年)成立的百份百英式学校。

你会问,为什麽有需要开新品牌学校,而不是扩建ESF,或增加ESF校舍,就可以解决需求问题吗?

问这问题是合理的。答案是,由于ESF是由政府资助,就读ESF的学生主要来自外籍公务员家庭,是高级公务员子女。虽然在一般人看来,这班已是上等人,但一山还有一山高,有一批在私人机构工作的大班或商人希望子女在更优质的学习环境中成长,于是投放资源自立门户,在集居地山顶成立KellettSchool。当然,这班blueblood贵族打工仔的人数不多,但这所学校的成立得到当时的政府祝福,在山顶批了一幅小地建校。因为创校校址位于山顶加列山道(MountKellettRoad),所以学校以Kellett命名;又因为当年唐历是龙年,所以校徽是条龙。

80年代,在港营商英国人越来越多,对NationalBritishCurriculum课程学位需求增加,Kellett经历了多次扩充及搬校舍,最终永久座落于薄扶林,那是间小学。由于学生的比例以英国金发小童占多,达90%以上,所以大部份香港人未必留意这学校,感觉神秘。

至年,政府批地,Kellett再扩充,分校座落于九龙湾。那是一条龙中小学。可能是因为中学部是新的,没有高考成绩trackrecord,亦可能是因为学校座落于九龙工业区,学校给大感觉贴地了,从此不再神秘。九龙湾校舍白人比例跌到大约60%。虽然当中七成是英国人,但来自其他地区的学生也有,算很diversified。

说了Kellett的历史,现在可说说我选择就读于这学校的原因。Disclaimer:我不是教育家,我的看法绝不能代表所有人,这里分享的信息只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用途。

首先,我要讲我对幼儿教育的看法。

正所谓三岁定八十,3-10岁是吸收期,是学习语文最佳时间,同时亦是培养良好习惯及价值观的重要时刻。这时候,放小孩在预设的语言氛围中成长,他们必学得又好又快。如果有良好的学习对象(老师/父母/同学家长)及对手(同学/朋友),长期让孩子观察长辈行为,并与同辈互相鼓励、学习及实践,小孩很容易就能培养出好习惯来,以后他们必毕生授用。好习惯也包括阅读、作息定时、处事态度、定时做运动或欣赏音乐等,耳濡目染,培养并不难。

8-15岁是探索期,小朋友开始有基本分析能力,喜欢探索甚至思考,不抗拒尝试或见识新事物,在这时候给他们各方面的感官刺激,会令他们增加自信。那怕简单如看一套侦探电影、学看报纸、试做新运动、去concert、学新语文或乐器、捉棋、独自去超市买东西、甚至卖东西(像外国yardsale或卖lemonade)、做义工,对他们来说都是新体验,这是培养criticalthinking的好时候。

13-18岁是独立思考期、反叛期亦是备战大学时期。这时候,朋辈影响力大于家长。因为以上分析,我认为为女儿选一间好的小学,物色优良的学习对像,最为重要。能够settlewith一条龙学校当然是理想,不用烦,但小孩到了探索期,性格、爱好和专长大致稳定了的时候,再考虑现时学校是否最理想,较校也合情合理、无伤大雅。

世事无完美,香港胜在有得拣。免费的,收费的,津贴、官校、直资、私立,包罗万有、丰俭由人。香港学生读书成绩好,全世界佳知,所以找成绩好、专出状元、IB满分的学校不难。问题是,什么是好,哪些学校会有找到学习对象呢?!

因为自己的经历,我们将来送女儿出国读大学的机会颇大,我想她英语能达native水平,方便将来读文科,所以我们一早就决定收窄范围,只选国际学校。

香港有几间英制学校,Anfield,Kellett,Harrow,GSIS,FIS。

看牌面,Anfield是最容易入的,因为创校年资浅,又不是龙校(没有直属中学;但有姊妹中学)。其次是FIS,因为有4个校舍,学位最多。

GSIS和FIS分别有德法政府资助,学费比Kellett及Harrow平一点,成绩又好,预科可选读IBDP,很理想。但我家住九龙,GSIS在山顶,每天山长水远返学变苦差,结果我没有报名。FIS我去看了很多次,参加过他们Scooltour及openday;但我不懂法语,他们很多表演或活动都以法语进行,我明显是听唔明,我感觉自己难以投入家长世界,所以我亦放弃报名。

Kellett与Harrow之间,我选择了Kellett。首先是Kellett没有要买几百万债券的要求,其次是Harrow英国正校是男校,我女儿是过不到去读书的,所以既然女儿是不能享受其独特的advantage,不如锁定目标就是学好英文,Kellett的白人比例高,这点应该会做得比其他学校好。Kellett另一个长处是重视体育,九龙湾校舍有齐室内衡温泳池、室内及外运动场、室外标准田径步道等,适合好动的小朋友。至于学术成绩,Kellett公布出来的高考成绩虽不敌GSIS但也算不过不失,放心女儿入读。就是这样,我选定了Kellett。

可是,无论哪一间学校,都不是话入就入。过五关,斩六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