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檀香刑一首惊天泣血的魔幻现实主义悲歌 [复制链接]

1#

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大红大紫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要去读一读他的作品,时隔多年以后,我却轻易被一篇书单推荐文勾起了好奇心,打开了他的《檀香刑》。这篇书单推荐文的关键词是“拥有绝世文笔的国产小说”,读完之后我发现,除了绝世的文笔,《檀香刑》堪称一首惊天泣血的魔幻现实主义悲歌。

01.人物关系很魔幻

《檀香刑》的小说名字听起来就很神秘恐怖,事实也是如此。我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越到后面越不敢多读,每次读一点点就放下了,但是又想快点看到结局,最后带着这种“长痛不如短痛”的纠结心情把全书读完了。

说起来,《檀香刑》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但是很魔幻,用通俗的话来概括,可以说是“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引发的故事”(当然,小说的内涵并非如此简单)。一个女人指的是号称“狗肉西施”的孙眉娘,除了一双脚大(与当时裹小脚的女人相比而言),姿色绝对一流。可惜她吃了脚大的亏,只能委屈嫁给了一个不懂人事的傻子丈夫赵小甲。除了赵小甲,另外三个男人就是孙眉娘的三个“爹”。一个是亲爹孙丙,高密东北乡猫腔第一人,有一副好嗓子和好胡须,同时也是个风流成性的戏子,孙眉娘对他虽然不亲但仍然是爹;一个是公爹赵甲,大清首席刽子手,在刑部当差四十年,砍过的人头比高密县一年出产的西瓜还要多。孙眉娘见他就如老鼠见了猫;还有一个是名为“干爹”,实为情夫的高密县令钱丁,孙眉娘对钱丁可谓爱恨交加。

如此魔幻的人物关系,引发的故事自然更魔幻。再用一段通俗的话来概括,就是:亲爹孙丙的二婚老婆被在高密东北乡修铁路的德国人当街调戏,孙丙气不过,棒打德国人,招来德国人的报复,妻儿双双被害。孙丙一气之下加入义和团,带领乡民抗德,无奈朝廷软弱,反而派袁世凯前来镇压,袁世凯命高密县令钱丁捉拿孙丙,再派刽子手赵甲对孙丙执行最残酷的“檀香刑”。

试想一下,干爹要把亲爹抓,公爹要给亲爹上刑,丈夫还负责打下手,这魔幻的情节让小说全程充满戏剧性和冲突性,显然,矛盾冲突的核心就聚焦到了孙眉娘的身上,故事的情节也随之铺展开来……

02.故事背景很现实

别看《檀香刑》的人物关系如此魔幻,似乎不太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但小说的背景却是无比真实的,而且,当你了解了整个故事背景,就会觉得魔幻的人物关系其实并不魔幻,在那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一切荒谬绝伦的故事都有可能发生。

《檀香刑》的故事背景是清朝末期,读过历史的人多多少少会知道,晚清时代已经是大势已去,国运衰微,外有列强觊觎,内有庸人当道。德国人已经开始在胶州湾修铁路,一直修到高密东北乡。东北乡的房屋田舍遭到了破坏,东北乡的乡民遭到了侮辱,有人打着义和团的旗号率众反抗,反遭到崇洋媚外、怀有异心的袁世凯与德国军队的联合镇压,并将为首者处以最残酷的刑罚——檀香刑,以此杀鸡儆猴。

要想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当然是越恐怖越骇人越好。所谓的檀香刑,就是用一根檀木穿透人体,还要确保受刑者不会马上死亡,而是在忍受痛苦折磨5日后才断气。袁世凯指定由高密县令钱丁抓孙丙,由赵甲执行檀香刑,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袁世凯知道他们三个人和孙眉娘之间的关系,才故意做此安排。而且,高密县令钱丁的堂弟钱雄飞曾经刺杀过袁世凯,结果被赵甲凌迟处死。戊戌变法失败后,赵甲还奉命斩杀“戊戌六君子”,其中,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的儿子被钱丁收留,一直随从左右。袁世凯肯定可以预料到,杀了孙丙之后,钱丁和赵甲也将不得善终。事实也是如此,小说的最后,这几个人疯的疯,死的死,注定是悲惨的结局。

03.一首惊天泣血的悲歌

毫无疑问,《檀香刑》书写的是一首惊天泣血的悲歌。为了体现其悲之深,莫言在小说中也做了特别的安排,那就是“猫腔”——一种最初是用来为办丧事的人家哭丧的表演艺术,后来经过孙丙发扬光大,才成为一出风靡地方的演艺形式。

我也在网上查过,“猫腔”只存于莫言的小说里,不过有一种与之相似的地方戏叫“茂腔”。无论如何,用声调悲凉的猫腔贯穿小说始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安排,这让莫言的文字中也浸透着“猫腔猫调”。在以单个主人公用第一人称叙事的章节中,每章的开头都有一首猫腔唱词,自然地导入后续的故事。每个人的叙事用语都带着戏腔,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仿佛读着读着就能唱出来。

猫腔如此受高密东北乡民的喜欢,孙丙作为传承人功不可没。可是,猫腔第一人马上就要被处以极刑,猫腔的传承也危矣。为了让悲剧更悲,在孙丙受刑奄奄一息的时候,所有猫腔班子的成员都涌上了执刑台,载歌载舞为孙丙送终,结果在德国人的火枪扫射下全部殒命。

猫腔注定要绝迹了,这种悲哀的调子已经后继无人。而大清王国也注定要灭亡了,因为他非但不保护自己的国民,反而助纣为虐,残害百姓。如此不得人心,终究会自取灭亡……在小说中,袁世凯试图让孙丙受刑后等到第五天德国人的铁路通车大典再断气,以此为贺。然而,他的恶毒计划终究还是破灭了——一直屈从于袁世凯的钱丁最后主动向孙丙举起了刀子,虽然中途遭到了赵甲父子的阻挡,但在孙眉娘大义灭亲的帮助下提前了结了孙丙的性命,从而打破了袁世凯和德国人的妄想。

如此悲壮的结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暗示,暗示只要民众反抗欺压、护卫家园的信念之火生生不息,他们的血就不会白流,他们迟早会赢得胜利。

《檀香刑》不愧为诺奖得主的代表作,读完之后深受震撼,复杂的情绪久久不能平息。我想这就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吧。

(图片来源网络,更多书评文章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