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行刑时,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https://baike.baidu.com/item/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9728824

古代行刑时,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停手?行刑当儿戏?

文/云云看历史

在古代,很多犯了死刑的罪犯都是最终会被砍头,我们爱看电视剧的人大概都在剧中见到过这一幕,刽子手也成了一项令人望而却步的职业。古代没有枪,所以在执行砍头的时候,刽子手们会慢一点,等着圣旨改变主意,毕竟古代人口稀少,所以就出现了刑场上还会有人可能运气好就会被押回去重新审讯的现象。古代行刑时,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停手?行刑当儿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古代人讲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是在宋朝犯人却有第二次申诉机会,这也揭示了我国制度的开明与逐渐完善。宋朝的经济也是十分发达的,文化方面也是十分繁荣,国家内部也是相对稳定和谐。可是它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重文轻武”而导致的。宋朝有很多著名的清官,如包拯、寇準,不仅如此,而且它自身也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保证朝廷的正常运转。

“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这是大宋律法上的,意思就是只要在临刑前有喊冤者,都有再被审问的一次机会。“不错杀任何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形成,执法人员尽心尽责,宋朝的法律制度就相对完善,社会也比较稳定。

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寡妇刘氏跑到开封去告她的继子王元吉害她。当时的开封府没有做过多的调查研究,而是只听了寡妇刘氏的片面之词,就派人逮捕了王元吉,还让他被迫认罪。再后来,这个寡妇刘氏死了,可是当官府的人重新审问这个案子时,才发现这个案子当时处理时有着很多的疑点,根本就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王元吉的对自己继母的伤害,而且还很有可能是官府冤枉了小王,于是就下令免了王元吉的死刑。由此看出宋朝法律的严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法律的逐步完善,现如今的犯人可以使用自己手里充足的证据提出一审二审进行上诉等等来为自己洗刷罪名,获得清白之身。而在宋朝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会停手,原因是大宋的十三字法律法规“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所以刽子手就不敢下刀了。关于这件事,读到这里的你有着什么不同的想法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