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庐江这种特产火了,从中央到地方,各大报纸 [复制链接]

1#
医院订阅哦!

小编不说话,先给你看看各大报纸的盛况

↓↓↓

《人民日报》

《经济日报》

《安徽日报》

《合肥日报》

中安在线

还有好多网站,小编就不一一列举了

图片报道的是庐江白湖镇十万亩大圩杨柳水乡的农民们正忙着收获芡实。

今年,我县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扶持种植户种植特色经济作物,芡实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平均亩产达40公斤以上,每公斤元左右,每亩可实现产值元。仅此一项,水乡杨柳进账万元,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水乡经济发展,万亩芡实富了杨柳水乡。

现在,小编就给您重点介绍介绍引起轰动的

↓↓↓

“水中人参”鸡头米

文/桂孝树

荷花飘香之时,便就是鸡头米产出之际,翡翠般的叶子比荷叶还大,圆圆的叶面生满皱纹,布满尖刺,一片片平铺在水面上。“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每每念到郑板桥的这两句诗时,总数勾起我对故乡鸡头米的记忆。

梁代陶弘景曰:“茎上花似鸡冠,故名鸡头。”在民间,鸡头米享有“水中人参”的美称,鸡头米又叫芡实,含有大量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的营养物质,比如蛋白质、铁、钙、维生素B、维生素C、粗纤维、胡萝卜素等。无论食用价值还是药用价值都很高,可以补脾益气,固肾强精,使人耳聪目明,延年益寿。在江南水乡随处可见,鸡头米生长在水中,远远看去有点像睡莲,叶子呈墨绿色,就连花也像红色的荷花。只是鸡头米的叶茎和花茎上全都长满了刺儿,让人无法亲近,难怪古人留有这样形象的诗句:“吃完菱角鸡头熟,郎问鸡头刺手无?”到了收获季节,那淡雅清丽的鸡头米,已经是“紫罗小囊光紧蹙,一掬真珠藏猥腹”。这时候人们拿着特制的刀具,划开叶子,戴着橡胶手套的手在浅水中一捞,一个大的鸡头米就被“摘”下来了。剥开后看上去有点像石榴果实,一粒粒的,把颗粒打开,露出的白色米状东西才是鸡头米。鸡头米香气浓郁、吃口软糯,非常好吃。可剥鸡头米很辛苦,绝对靠手工,真可谓“粒粒皆辛苦”。将鸡头米红果子的皮剥开,里面就是白色的“鸡头米”了。但是红色的皮很滑,汁液还很粘.随手放在装着水的盆里,因为是刚从壳里出来,会带着一些淀粉将清水染白,看上去有一点浑浊,经过几次清水一过,它们就会像一粒粒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尤为美丽动人。

通常鸡头米的壳都很硬,只能戴上特制的铁指甲,用手一粒粒地剥出来。用力拨开后,只见一粒粒像巧克力状的圆豆镶嵌其中。

清水煮鸡头米,淡淡的清香,却令人惊艳。也有人喜欢在鸡头米煮开后,撒上一小撮桂花和白糖,香气四溢,更加甘甜,口感清香、耐嚼、甜美。

据《本草纲目》中记载鸡头米:状如鱼目,煮食如芋。味甘涩、性平,中医养生学认为,芡实抗衰延年,补中益气,健脾止泻,固肾益精,除湿。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它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一代文豪苏东坡既是美食家又是食疗专家,对鸡头米就“情有独钟”!极喜爱吃“芡实粥”,又名鸡头粥。并称芡实粥“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因常食鸡头米粥,直到晚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有人曾问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你们宋家就占了三位,究竟有何秘方?苏东坡笑曰:“家传益智强身之法,日嚼芡实一枚,后缓缓咽下。”

最近回到乡下,再次看到湖中鸡头米,不仅勾起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更勾起了我与鸡头米的温馨回忆。

摄影:左学长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