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掉在地上的面包片,永远是涂有果酱的一面朝下。
一不小心摔碎的,永远是刚洗好的盘子。
无论什么时候醒来,永远想再多睡十分钟。
排队的时候,旁边的队伍总是移动得更快。
只要进入浴缸泡澡,电话铃声就会响起……
《超新约全书》
诸如此类的奇葩“定律”,简直令人抓狂。
巧合?还是无形之中有谁在秘密操纵着一切?
也可能是个邋遢、粗暴的中年大叔,单纯为了满足自己的恶趣味而已。
——《超新约全书》。
《超新约全书》
看片名就知道,是个关于上帝的故事。
只是这个上帝,好像和我们想象当中不太一样。
中年,秃顶,胡子拉碴,不修边幅,甚至有些猥琐……
一家四口居住在布鲁塞尔的寻常住宅里,看起来与普通家庭无异。
《超新约全书》
上帝每天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以此来掌控世间万物。
好吧,其实是为了找乐子。
他经常制造天灾人祸折磨人类,还制定了一套“人类普遍困境法则”。
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些令人抓狂的奇葩“定律”。
不仅如此,他对自己的家人也不咋地。
骂老婆、打女儿,一言不合就扬言要把女儿揍出“童年阴影”。
《超新约全书》
终于,忍无可忍的女儿伊娅率先反抗,准备推翻上帝的暴政。
在哥哥耶稣的建议下,她离家出走,前往人间寻找六大门徒。
加上哥哥的十二门徒,刚好凑成妈妈最喜欢的棒球队人数——“18”。
这样就能够改变世界。
别问为什么。
我还想知道集齐七颗龙珠就能召唤神龙是为什么呢……
《超新约全书》
这部上映于年的《超新约全书》,在国内外主流评分网站上的分数都不低。
国内豆瓣7.9分,国外IMDb7.1分、烂番茄新鲜度82%。
该片的导演,是比利时“鬼才”导演雅克·范·多梅尔。
他执导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脑洞大开,充满天真烂漫的想象力。
看完以后,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奇妙感觉。
《超新约全书》
而且,多梅尔非常喜欢利用儿童的视角讲述故事。
小孩子的世界,简单、直白,想到什么,就有什么。
本片也不例外。
比如形容人的声音不好听——像三百个人同时敲核桃一样。
结果下一秒,真的出现了三百个人同时敲核桃的画面。
《超新约全书》
再比如迷恋死亡的刽子手,找到了真爱。
嘴上说着“我不爱你”,可“乐开花”的心理投射却已经出卖了一切。
还有小男孩吃掉一条鱼以后,鱼的灵魂一直跟着他,碎碎念。
这些将无形的东西具象化的桥段,蕴含着近乎于百分百的纯真。
只能说多梅尔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奇幻世界,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
《超新约全书》
不过要说全片的精髓所在,非“死亡倒计时”的设定莫属。
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得知了自己的死亡时间,你会作何反应?
关于这个问题,片中给出了最直观的答案。
伊娅在离家出走以前,做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将每个人的死亡时间发送到各自的手机上。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剩余寿命多的人,欢天喜地、高枕无忧。
甚至一位小哥为了验证真假,开启花式“作死”模式,结果每一次都安然无恙。
反之,剩余寿命少的人,一个个唉声叹气、战战兢兢。
无论如何小心谨慎都无济于事,时间一到,依然难逃一死。
《超新约全书》
换位思考,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遭遇“死亡倒计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人说,每一个自然的生命都有着不明确的起止点。
话虽如此,但如今先活后死的现代精神已经覆盖了等待未知死亡的恐惧。
存活的动力,不是在知晓自己剩余寿命以后欣喜若狂,或者倍加珍惜。
而恰恰是因为所有的未知,才继续生活下去。
就好比意外死亡和倒数死亡时间,哪一个更煎熬,显而易见。
《超新约全书》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我们真的得知了自己的死亡时间,又该如何是好呢?
本片通过伊娅寻找的六位门徒,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号门徒,原本是一位完美无缺的年轻女神,却意外断臂深陷自卑,拒绝所有追求者。
当她得知自己的死期,选择走出阴影,学会释怀和接纳。
人生就像滑冰场,摔跤是难免的。
《超新约全书》
二号门徒,常年“卖身”给公司,成为冒险家的梦想,一直被搁置。
当他得知自己的死期,为了“诗与远方”,怒吼一声:老子不干了!
《超新约全书》
六号门徒,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小男孩。
当他得知自己的死期,立刻穿上红裙子去学校,放飞自我。
(人数太多,小嗨就不一一列举了。)
《超新约全书》
六位门徒,看似是独立的个体,实际上代表着芸芸众生。
每个人,都是一类人的缩影。
六人归结于一点,无非是“找到了自我”。
在以前的生活里,他们都被残酷的现实压迫着,没有勇气释怀、接纳、结束按部就班的生活。
但在死亡日期的促使下,他们终于明白,如何过好余下的生活,才是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