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权威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吴歌原创
年12月30日,对于几位女编辑,可能是她们在这家报纸的最后一个工作日。编完明天的今年最后一期报纸,这张存在了30多年的报纸就不再出版了。她们这样的工作满二三十年,年龄满50岁的员工,也就进入了“内退”行列。
这是个阴冷的天气。当地气象台报告说是一个中等以上雾霾的气候。白天下了雨。晚上天空中看不见星星。风很冷,但不刺骨。
最后一次编辑版面
关于这张报纸的命运,上周报业集团召开的干部会议已经说清楚了,是并入日报。人员分流、报纸特色、未来发展,等等,都已经做了妥善安排。那些进入日报的年轻人和业务骨干,自然会在以后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年近退休的“老同志”也提前获得了自由的安排。
对于澎湃新闻的采访,一位报社领导证实,集团已决定将《无锡商报》整体并入《无锡日报》,不再单独发行。
所谓不再单独发行,就是说《无锡商报》不再作为一张单独的报纸出版和发行了,它的内容、人员和发行,都被并入《无锡日报》。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符合媒体发展的潮流,符合报业生存实际情况。
报纸读者老化严重
近年来,令传统媒体头疼的问题,不仅是读者的减少和读者群体的老龄化,更在于广告收入的快速下跌。年以来,中国广告行业的收入的增速,是美国的三至四倍。但是,在广告行业飞速增长的情势下,传统媒体广告收入的下跌却如雪崩。据称,传统纸媒广告下跌约60%,传统广电传媒下跌30至40%。于是,做减法,关停无法赢利存活的个别媒体,成为一种必然的战略抉择。
《无锡商报》30多年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国传统纸媒发展、兴旺和衰落的过程缩影。
年,无锡的城乡经济特别是乡镇经济发展很快,苏南模式开始展现其生命力的勃发。《无锡日报》旗下出现了一张《信息报》,后来又改名为《无锡信息报》。这张报纸当时满足了中小企业对于经济信息的需求,办的很兴旺。年改名为《华东信息报》,担负起华东地区的信息交流传播,同样很受中小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欢迎。年,改名为《华东信息日报》,报纸也在这一时期走向了它的顶峰时期。《华东信息报》是彭真同志题写报名。《华东信息日报》用了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字。
一位编辑记得,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始之际,他给华东二十位市长写信,要求访谈。一个月内有十五位市长亲笔回信或者委托秘书长回电,明确答应了采访要求。而且市长们还寄来了所撰长文或者工作报告,以供采访选题。所有采访完成之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还做了一次专题直播:华东市长谈九五计划。可见当时《华东信息日报》是颇具一些影响力的。
一般规律是有上升就必然会有下跌
信息类报纸的存在和发展是建立在社会文化经济对经济信息渴求之上的。当上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传播方式出现革命性变化之时,网络媒体日益表现出强大的传播力,逐渐发达的晚报和新兴的都市报又在读者和广告方面大肆抢占市场份额,经济信息类的报纸就首先受到了挤压,读者减少,广告减少。改版,改版,改版,成为当时这类报纸不断强调的问题。
年,《华东信息日报》终于抛弃了二十多年来覆盖华东区域的努力,回归无锡本土,改名为《无锡商报》。
顺便说一下,当时商报似乎成为国内报刊的一个热门,城市商报,上海商报、时代商报……各地都有了这样的报纸。这表现了媒体人对于纸媒生存发展的一种探索,企图与那些竞争力强大的“日报”、“晚报”作差异化竞争,勉强可以看作一种战略选择。
但是,大多数商报的日子都并不好过。如年《上海商报》在创刊30周年时停办了。新华社主管的《时代商报》也早在年秋天停办了。被关停的商报还有《贵州商报》《天天商报》等。原因何在?定位不对!
报刊亭里很少零售报纸了
所谓商报,你必须言商。你得把“商道”、“商信”、“商机”等作为核心内容,你得把当地各种工商金融企业紧密地团结在身边,形成一个商务联盟或者平台,你还得形成一支具有经济方面专业能力的采编队伍。这样,才能够获得经济力量,获得精确的工商信息,获得对此有兴趣的读者群体。
如果你虽然名叫商报,却办成一张与晚报相差无几的都市类报纸,那在报业竞争中必然首先落败。都市报的读者以年轻人为主,晚报读者以中老年为主,商报与之竞争显然力不从心。
但是,随着新媒体崛起,年轻人最先丢掉纸媒,靠近新传媒,广泛使用手机阅读,所以,最先撑不住的是都市类报纸,《东方早报》这样的报纸都被迫停办,率先走向新传媒。接下来,晚报也会渐渐出现衰退,这是必然的,上海的《新闻晚报》是较早就停办了的。
手机阅读成为年轻人的日常
所以,对于报业集团而言,在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之际,必须做好减法,减去那些入不敷出提升无望的报纸。而被首先减去的,一定是相对最困难而且与日报、晚报定位有重合的那张报纸,各地的商报,就这样进入了关停的寒冬。
《无锡商报》不再单独发行的同时,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加强了数字传媒中心的力量,正是体现出了一面做减法,一面强化新媒体的战略策划。希望新媒体能够为报业带来明显的竞争力,十分重要的是从领导对员工们对新媒体的本质和关键的深刻领悟。
在年结束之际与读者告别的报纸并不孤独,它们是结伴而行的:《渤海早报》《假日》《采风报》《球迷》《北京娱乐信报》《台州商报》《大别山晨报》《皖南晨刊》《无锡商报》《西凉晚刊》《白银晚报》《西部开发报》《北部湾晨报》《上海译报》等。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都市报、晚报、商报、文体专业报等多类纸媒,表明这几类报纸都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失去读者而落败,被“减法”了。
树荫下阅读报纸的老人
天津报业集团说得一点都不含糊,在12月29日出版的《渤海早报》在头版以编辑部名义刊发了一份致读者公告:“为适应媒体发展的新形势,集中力量精心办好《今晚报》,今晚传媒集团经研究决定:《渤海早报》自年1月1日起休刊。”
《白银晚报》明确告诉读者,将在新媒体上有所发力。它在12月29日的头版说:“拿出最大诚意和读者说再见,年将于读者相约晚报微报。”显然,这张晚报将以“微报”的形式继续它的传播。
天津《采风报》的休刊,分明可以看作传统纸媒到达一个面临新媒体竞争的时代。文摘类报刊曾经有过美好的春天,各种报纸也曾开辟文摘类版面,以吸引读者,上海的报刊文摘曾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但是,在如今信息过剩的时代,而新媒体又具有精准传播的强大能力,这些文摘类报刊也就进入了寒冬,不得不被减去。
地铁里使用手机阅读的年轻人
一位十九世纪的诗人有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些纸媒在年年末的关停,虽然标志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加剧,但是,新媒体并不认人,它只是这个时代的新型传播工具,媒体人都可以使用。用惯了传统纸媒的媒体人开始可能有些生疏,但是,认真用,努力用,一定会把新媒体用得娴熟。既有传统纸媒,又有新媒体,你不是会更加强大吗!
谨以此文为那些年末告别读者的报纸做个纪念。
吴歌,文化学者,资深媒体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