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航迹鸢在春风 [复制链接]

1#

料峭迟迟,也难奈何春风猎猎而来。

技巧弄竹纸,造就风筝不断线,属于春天的遥想,是大地艳阳中的自在。

游戏能撩心扉,睿智如曹雪芹,更于此痴迷用心,且传习功德。匠心所在,风筝是“飞行器”,更是心手相和的遗产,于世代相传,引过客激赏。

曹雪芹与传人的功德

北京海淀上庄水库旁的一处典型的北方农家院,屋内是和风筝有关的一切。

墙上,有手掌大小的,也有骨架达3米、面积盖过一个成年人的风筝。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目不暇接。这些风筝,无论画法,还是制作技艺,都来自传统,看久了,有一种不凡的气质在。

而这个屋子和这些风筝的主人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孔炳彰。

有意思的是,孔炳彰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曹氏风筝”著名传人。但到孔炳彰这一代,他对风筝曾完全没有感觉。“我觉得,打游戏比做风筝好,这种想法直到年。”孔炳彰说。

孔炳彰祖上做风筝,和曹雪芹写的一本书有关。此书不是久负盛名的《红楼梦》,而是他另一本少为人知的书。

一年,春节快到了,老朋友于景廉来看望曹雪芹。此人身有残疾,家里人口多,自己仅靠画画为业,养家困难。老友相见,于景廉谈起生活的艰辛,曹雪芹想帮助他。

怎么帮呢?曹雪芹对风筝曾作过潜心研究,平素还喜欢动手扎制风筝,就扎了几只风筝送于景廉,让他卖了好过年。

几天后正是除夕,于景廉冒雪而来。原来,他把曹雪芹给的风筝,卖了很多钱,特意赶来酬谢老友。曹雪芹很意外,也很为朋友高兴。

曹雪芹想把自己掌握的各种技艺的制作经验整理成书,让像于景廉这样的残疾人,能学到一技之长,养家糊口。

就这样,在写《红楼梦》之余,曹雪芹历数年心血,写成一本书,共有八卷,每卷各讲一种帮助残疾人谋生的手艺,叫《废艺斋集稿》,分别细述了金石篆刻、风筝、编织、脱胎、印染、竹艺、园林、烹饪八种技艺。

其中指导残疾人做风筝的部分是第二卷,由于此卷中将南北风筝技艺有机结合,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扎、糊、绘、放的技法和工艺,因而得名《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每种风筝均配有一幅一看就明白的画,以及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的一首诗。

这本书,使原本身无长技的残疾人和普通人获益,并从此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

遗憾的是,《废艺斋集稿》长期默默无闻,只在爱好技艺的圈内人中流传。年,它在北京短暂现身。之后,这部书稿就被一个姓金田的日本人买了寄回日本国内,从此再无消息。

幸运的是,同样是年,正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读书的、孔炳彰的祖父孔祥泽,从金田手中看到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非常喜欢。

由于金田珍视此书,不允许拍照,孔祥泽只能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抄录文字、摹绘图样,并努力完成了70%文字的抄录。由于时间太短,约有近三分之一的文字没能抄录。

虽然如此,孔祥泽却从此和风筝有了不解之缘。他将临摹、抄录并保存下来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图谱视若珍宝,钟爱有加;悉心揣摩,坚苦实验。历经几十年的勤奋学习、潜心钻研,取曹雪芹先生风筝佚稿的精华,按照曹雪芹先生风筝图谱“扎、糊、绘、放”的四种技艺,认真地进行了复制,终于自成一体,试制成功当初清代流行的风筝,再现了“曹雪芹风筝”之光彩。

为了尊重和纪念曹雪芹的功绩,孔家没有用自己的姓氏命名风筝,而是将自己创制的风筝命名为“曹氏风筝”。

曹雪芹写《废艺斋集稿》的目的,是为了“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炳彰一家也秉承这个信念,如有残疾和孤寡人士愿意学习风筝技艺,免费无偿教授。

“我还是更喜欢游戏机”

很长一段时间,孔炳彰并不理解祖父和父亲对风筝的热爱。他说:“我很小就做风筝,也放风筝。但那时候,我还是更喜欢打游戏机。”

因为贪玩,高考没考好。父亲对他说:“你为什么会考不好,是因为不专心,跟着我做两年风筝吧。”孔炳彰就与其父母由新街口的闹市搬到了位于京郊的上庄水库,从此远离娱乐和诱惑。他曾戏言:“我那时候除了吃饭睡觉,有时能做上一天的风筝。”

年,因为风筝做的好,孔炳彰被推荐携风筝作品赴以色列耶路撒冷参加以色列风筝节。

他说:“我住在耶路撒冷。到那里已是晚上。第二天,当地的风筝爱好者就把我接走,去特拉维夫的海边放风筝。那里离耶路撒冷开车得一个多小时。我不重视风筝,没想到国外这么重视,他们也看得起我。我们最后在特拉维夫的海边放起各种各样的风筝。我觉得是我把风筝看小了,看狭隘了。那是我第一次出国,但还没有传承的使命。”

年,孔炳彰又带着自己做的比翼燕风筝,被邀请去希腊雅典参加那里的风筝活动。前几天,是展览,博物馆限制五千人参观,但每天来的人都很多。最后一天,是在雅典旁边山上放飞风筝,整个城市都沸腾了。雅典的女市长也赶来助阵,整个山头全是人,创下了中国风筝在国外表演的纪录。

孔炳彰又一次深受震撼,开始重新打量祖父和父亲在做的事业。

年,他和祖父、父亲三人,历时整整两年,按照记忆中的图片和歌诀一件一件地制作出曹氏风筝,再拍成照片,把这些素材提供给出版社。

沙燕、孙悟空、唐僧、童男童女等总共件美丽的风筝,通过祖孙三代之手逐一问世。这些作品汇聚成书,取名《曹雪芹风筝艺术》。出版后,好评如潮,在德国莱比锡的图书文化活动中被评为年度“世界最美的书”。

据了解,“世界最美的书”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办,这项评选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代表了当今世界书籍艺术设计的最高荣誉。

孔炳彰说:“我做这本书,才知道我爷爷、我父亲为什么还在坚持,我了解了风筝背后的故事,也了解了父辈和祖辈的不易。”

随着祖父和父亲的老去,如今,第三代传人孔炳彰担起了传承“曹氏风筝”的使命。作为史家小学美术教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孔炳彰现在更多的精力不是做风筝,而是做风筝的推广工作。

他的风筝教学课,曾获得北京市“京教杯”二等奖、东城区“东兴杯”一等奖等,唤起了很多孩子对风筝的热爱。

孔炳彰说:“现在我不卖风筝了,我没有时间做,平常都给孩子上课。我教孩子做风筝,放风筝,画风筝的国画,做风筝题材的粘土,做风筝有关的各种尝试。我敢说,我比任何一个学校的风筝课都要生动有趣。我教一千个孩子做风筝,也许有一百个孩子认同。一百孩子里面,有二十个孩子喜欢。二十个孩子里,未来也许有十个去专研。那我就达到目的了。这技艺不会死。”

孔炳彰拿自己做例子。他说:“我就是一步一步被推着过来的。一切都是机缘巧合,从一个不喜欢风筝的人,到对风筝有了一些认识,也正是这思想的认识和转变,让我能够推己及人。”

孔炳彰念兹在兹的,是为风筝的未来注入新鲜血液。他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事,比挣钱更重要,比风筝技艺的创新更重要。

师哥的风筝梦

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经典影视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北京大观园景区也因此而得名,作为这部剧的实景拍摄地,吸引着万千“红楼迷”前去一探究竟,在景区内追寻红楼记忆。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观园还隐藏着一处清幽的所在——“风筝寻梦俱乐部”。

俱乐部的创始人、“曹氏风筝”的第四代传人缪伯刚在此寻梦多年。它也是孔炳彰的师哥,艺出同门,各有见识。

屋内,挂满各种“曹氏风筝”,正对门的墙壁上高悬一块牌匾——“风筝寻梦”。各类和风筝有关的年画、电影海报、连环画、邮票等,塞满了一屋子。不同种类、年代的收藏,目不暇接,让人仿佛走入一个以风筝为主体的“时光博物馆”。

更吸引人的,是墙上缪伯刚和各国领导人、政坛领袖,包括社会各界名流的诸多合影,有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科菲安南、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澳大利亚前总理、“APEC之父”鲍勃霍克等。缪伯刚将“曹氏风筝”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受到他们的赞美。

显然,相比纯粹的手艺人孔炳彰,缪伯刚走了另一条道路。

他不局限于手艺制作、家族式传承,而是围绕风筝及其衍生品进行产品开发,他要的是“曹氏风筝”的世界影响力。

缪伯刚说:“目前,我已经把风筝送给了28个国家元首和首脑。我10年的目标,是位,这是我的‘小目标’。我要把曹氏风筝一对一地送出去。我不仅要风筝技艺上的传承,还要做综合性的传承,影响力的传承。”

“同行是亲家”

“怎么才能将风筝传承下去?”是缪伯刚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北京,缪伯刚搜寻任何与风筝有关的信息。只要跟风筝有关的书,他都尽可能地找到。所有涉及到风筝的电影,缪伯刚也网罗来饱眼福。听到有关于风筝的展览或相关的文化活动,缪伯刚都想尽办法去参观。

北京的古老文化底蕴浓厚,在这里云集了众多的风筝大师,吸引着缪伯刚。他考入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学习美术广告设计。为了深入了解风筝,也为了瞻仰各个流派的风筝作品,一到课余时间,他就出去拜访各个流派有名的风筝艺术家。

中学时,缪伯刚从杂志《体育博览》上,看过一篇关于风筝的文章,文章作者是曹氏风筝创始人孔祥泽。他记住了这个名字。

年,他得到消息,孔祥泽老先生将要出席第二天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民间艺术展。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跑去等着,终于看到真人,请孔祥泽老先生为自己签名。后来在孔老先生的推荐下,缪伯刚成了他儿子孔令民的徒弟。

从此,缪伯刚正式步入风筝艺术行业的大门。

为了学到真本领,将曹氏风筝的技艺传承下去,缪伯刚非常勤奋。年,已88岁高龄的孔祥泽老先生为缪伯刚题写“风筝寻梦”,并在落款处打上了孔家三代的印章。

年,缪伯刚入驻北京大观园,成立工作室专心做风筝。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缪伯刚开辟不同的推广平台。他将曹雪芹风筝与互联网嫁接,开设“风筝寻梦”网上商城,销售各式各样的风筝以及风筝衍生品。此外,他还创办了风筝寻梦俱乐部、曹雪芹风筝创客空间、南鹞北鸢手工艺合作社等组织,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在此找到了归属感。

年3月26日,“南鹞北鸢忆红楼”风筝艺术展演成功举办,这是中国不同流派的风筝艺术家第一次聚首,现场汇聚了来自台湾、北京、潍坊等全国各地的几百位风筝艺术家,展出了百余种中国南北不同风筝艺术流派的经典作品。除此之外,艺术家们还坐在一起赏鉴、交流,完成了以孔祥泽为代表的老一辈风筝艺术家多年来“志在大同”的夙愿,让“同行是亲家”的理想付诸现实。而这次活动的策划创办者,正是缪伯刚。

缪伯刚有一种紧迫感,他觉得传承风筝的压力不是来自风筝界内部。

他说:“得换一种方式去传承。我师傅做风筝做了四十年,去年才拿到一个国家级代表传承人的荣誉。我要和我师傅一样,撑死了做风筝做三百个,了不得了。而且,我能保证每一个风筝都能卖得上好价钱吗?卖出去后,风筝的影响力就更大了吗?现在政策好,‘非遗’能进校园,政府对非遗传承人也有一定补贴。但万一,哪天政策变了呢,我们怎么办?我都要去想。”

目前来看,缪伯刚做的挺好。一方面,他把大江南北的很多风筝艺术家团结在自己的平台上,让风筝去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带领团队作了很多风筝衍生品,销售额可观。

回到“发出第一个哭声的地方”

最近,缪伯刚在为建一个风筝博物馆而忙碌。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博物馆不是建在北京或任何大城市,而是建在浙江省奉化市莼湖镇缪家村。这是缪伯刚的家乡。

缪伯刚说,建博物馆,是他多年寻梦、回报家乡的最好方式。

缪伯刚的童年一直在家乡度过。人生中第一次亲手制作风筝,并且放飞,都是从家乡的土地上开始。缪伯刚认为,家乡是他能够今天有所成就的起点。

6岁时,父亲给调皮的缪伯刚做了第一个风筝。那是个用报纸和竹条糊成的黑白风筝,“非常的简单”,从此放飞了他的风筝梦。

小学时,缪伯刚痴迷于研究风筝制作,摘得了奉化中小学生风筝比赛第一名。他第一次感受到风筝带给自己的荣誉。之后,他经常参加一些地区间的风筝比赛,每次参赛都能捧得前三名的奖杯满意而归。后来,又加入宁波风筝协会,成为协会中最小的会员。

再后来,为了风筝,他来到北京求学,见到孔祥泽先生,并拜其子孔令民学艺,开启了与“曹氏风筝”的一段不解之缘。

三十多年过去,童年的快乐在缪伯刚心底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在北京慢慢萌芽、成长。缪伯刚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更走出国门,一路寻梦,越走越远,做了很多他人从未做、甚至不敢做的事情。他说,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来处:缪家村。

也是机缘巧合。一次,家乡的村支部书记偶然在电视里看到采访缪伯刚的节目,才知道自己家乡有这么一位有影响力的乡贤,做风筝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他们马上与北京的缪伯刚取得了联系,并很快达成一致意见:打造一个风筝产业链,从餐饮到旅游,形成风筝为主题特色的一条龙服务,并把缪伯刚所在的村子,打造成风筝文化村,在村子里建一个风筝博物馆。

缪伯刚说:“我要放一百件最精美的风筝作品在博物馆,把我二十多年的风筝故事的心血捐给家乡。这是我第一声啼哭的地方,第一个风筝飞起来的地方。我们要做中国第一家乡村风筝博物馆,把曹雪芹风筝的魅力呈现给家乡,让更多人来了解其中的故事,让风筝来带动一方村民致富。”

摄影:AmeetGeete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