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提起这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满江红》,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作者岳飞元帅“报国无门身先死”的悲惨际遇。
然而在年的时候,却有一位名叫惠康佑的学者提出,这首《满江红》的作者应该不是岳飞,而是明朝名臣于谦。
其实关于《满江红》是不是岳飞写的,这个问题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人提出过质疑了。
因为岳飞这首《满江红》的传世时间,是在岳飞身故多年后的明朝,在岳飞生活的南宋时代,根本没有明确的史籍记载。
甚至岳飞的孙子岳珂所收集编撰的《鄂王家集》中,这首令人血脉贲张的《满江红》都没有被收录。
这真是非常难以解释的一点。
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非常稳定,虽然细节的标准在各个时代有所不同,但是其核心基本上都是以内涵的精气神为评判标准。所以古人觉得很好的诗词,虽然时隔千年百年,今天的我们看起来仍然觉得十分优秀!
而岳飞的这首《满江红》,正是以出色的内在精气神令人惊叹,不但感染力很强,读起来还层层递进,朗朗上口。
如果它真的是岳飞写的,且不说岳珂不可能会遗漏这么优秀的作品,甚至在那个时代也会引人传唱感慨,留下一些痕迹的。
然而从现有的古籍资料来看,这首《满江红》最早是出现在明朝徐阶编制的《岳武穆遗文》当中。
而徐阶把这首《满江红》收进《岳武穆遗文》,是因为浙江提学副使赵宽先把它写进了岳坟词碑。
实际上第一个在岳王庙题写这首《满江红》的人,是汤阴一个叫王熙的书生。
至于王熙是从哪里考证出来的这首《满江红》,这个问题至今也没人能说得清。只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首《满江红》从被考证(或创作)出来之后,就一直非常受大家的欢迎。
你看,一个秀才考证(或创作)出来之后,先是提学副使表示赞赏,后来连大学士徐阶都收进了自己编的文集当中。
从更大的历史跨度来说,这首《满江红》自明朝时被考证(或创作)出来之后,就一直很受人们的喜爱。要不然在“胡虏”当国,又特别钟情于搞“文字狱”的清朝,这首《满江红》是根本无法存活下来的。
明朝人和清朝人都喜欢,被北方少数民族追着打,满心渴望壮怀激烈好汉的南宋人,又怎么会不喜欢呢?如果他们喜欢的话,那为什么又没有在史籍中留下任何痕迹呢?
所以关于《满江红》可能不是岳飞作品的怀疑,至少是合理且有一定依据的,大家没必要一上来就对提出疑问者动辄喊打喊杀。
再说,这首《满江红》是不是岳飞写的,其实也不是太重要的问题,只要大家能理解这首《满江红》背后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意义就很好了。
为什么惠康佑会认为这首《满江红》是明朝名臣于谦写的呢?这个就得从岳飞和于谦背后,我国封建社会复杂微妙的历史情况说起了。
岳飞与靖康耻
在我国历史上,被冤杀的名臣其实有很多。
早在春秋末期的时候,范蠡就曾经对同事文种说;我看咱们老板勾践是狼头王八眼,鹰钩鼻子狐狸脸,这位爷咱只能跟着他创业,不能指望他给分红,现在公司上市了,咱们赶紧退股变现,主动退休吧!
文种不信范蠡的话,说咱们好不容易帮勾老板击败夫差上市,正是拿着股权割韭菜分红的时候,这个时候退股变现,你傻不傻?
结果这俩人究竟谁傻,大家都知道了。
范蠡退股变现成功保命,而文种则因为没有退股,被越王勾践逼死,还留下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名句。
创业成功,先斩股东。这是我国历史上相当常见的现象,为什么只有岳飞最让大家愤愤不平;以至于现在还有人跑去破坏秦桧雕像,以表现自己的忠勇呢?
这个就得从《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说起了。
“靖康之耻”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靖康之耻”发生之前,中原王朝不是没败给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过,只是从来没有哪一次像“靖康之耻”那样,败的不甘,败的窝囊,败的尊严尽丧!
本来堪称盛世的北宋,愣是让宋徽宗赵佶和一帮子佞臣,花样作死作到亡国的边缘。
他们先是盲目自信跟金国开战,打几场败仗之后,发现打不过人家,又异想天开地想求和。金国人都打到家门口了,一帮子人还在是战是和方面摇摆不定,最后的两个皇帝居然在兵多将广,民间和士卒尚且都斗志昂扬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就被金国人俘虏了……
《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两句,虽然大家一般都理解为大臣对金国人的恨。实际结合上下文来看,这个“臣子恨”意思其实非常复杂,除了对外敌的仇恨之外,未尝不包含对不争气的皇帝们的恨。
老实讲,“靖康之耻”中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的昏庸无道,对北宋的破坏,其实远胜金兵。
“靖康之耻”充分证明,只要皇帝够拉胯,够昏庸,臣子们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能干都没有用。
这本来已经够臣子们“恨”个百八十年了,可是接下来岳飞的遭遇,足以让臣子们的“恨”再加深几十层!
我们都知道岳飞足够优秀,足够英勇,他的战绩足以证明他有力挽狂澜,拯救危局的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岳飞效忠的皇帝赵构虽然很有争议,但是从他能够“靖康之变”那种乱局之下,孤身南渡内忧外患之下收拾乱局,并且有能力解除一众武将的兵权之后,发展南宋的经济来看,说明他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
虽然赵构因为畏金如虎被人调侃为“完颜构”,实际上他除了冤杀岳飞之外,并没有成规模杀害其他忠臣的劣迹,所以他甚至连传统意义上的“暴君”都算不上。
岳飞作为臣子,够忠诚也够英勇。而赵构作为皇帝,够聪明也够仁厚。按理来说他们应该是打败金国,恢复赵宋故土的“天作之合”才对!
为什么赵构会把岳飞给杀了?
大家在网上看到赵构杀岳飞的原因分析有很多,像什么岳飞劝赵构立太子犯忌讳啦,岳飞的岳家军势力太大威胁到赵构啦,岳飞要“迎回二圣”让赵构感觉受威胁啦……
虽然这些说法虽然听起来头头是道,但最最贴合实际的,还是秦桧回答韩世忠那一句“莫须有”,也许有那些方面的原因,可同时也许根本就没有。
不管有还是没有,反正忠臣岳飞是死了。
即使天下人都知道岳飞死的冤,杀害他的凶手还是在荣华富贵之中,安度了自己的晚年。
毫不夸张地说,岳飞的死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身为人臣的士大夫阶层集体的痛点,岳飞的死足以证明,他们所信奉的“道义”,在皇权面前,是那么不堪一击!
岳飞的悲剧,本身已经够让身为人臣的士大夫们“恨”得咬牙切齿了,然而更加悲剧的是,几百年后这种悲剧还又重演了一次。
于谦与土木堡之变
惠康佑为什么会认为《满江红》是明朝名臣于谦写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于谦和岳飞两个人的命运,实在太像了!
如果认真比较起来,于谦不但功劳要比岳飞要大一些,死得也比岳飞要冤枉的多。
于谦的第一个老板,就是大名鼎鼎的“瓦剌留学生”朱祁镇。这孩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暴君,但是论起“祸国殃民”这档子事儿,他朱祁镇完全有“成绩”碾压历史上一众暴君。
大明王朝交到朱祁镇手上的时候,正是蒸蒸日上的鼎盛时期,手里拿着白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想蘸红糖蘸红糖,那叫一个阔气。按当时的大明国力来说,只要朱祁镇老老实实地呆在北京城内,当时就没有哪个国家或部落能威胁到他的王权。
然而“瓦剌留学生”的脑回路毕竟不同于一般人,他在宠信的太监王振的蛊惑下,竟然亲自带着一帮大臣,带着大明的几十万精锐跑到土木堡,“送”给了瓦剌军……
朱祁镇能从盛世之君沦落成“瓦剌留学生”,他不是靠父母,也不是靠朋友,全靠自己令人发指的纯粹清澈而又浓烈的愚蠢。
而且朱祁镇还是一个妥妥的“汉奸皇帝”,被瓦剌俘虏之后,为了乞命活下去,他居然还配合瓦剌军到各处关口叫门,想让大明守军放下武器,放瓦剌军入侵……
毫不夸张地说,朱祁镇靠着自己猥琐和愚蠢,直接把大明从盛世一下子拉到了亡国的边缘。
在这个危机的关头,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稳住了人心,保住了明王朝的万里河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于谦都是大明的英雄,而朱祁镇则只能算是被俘投敌的“汉奸”。
然而现实很残酷,朱祁镇这个“汉奸”回到大明之后,虽然被弟弟朱祁钰忌讳,但仍然是“太上皇”。后来朱祁镇通过毫无意义的“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之后,在徐有贞和石亨等人的建议下,以“谋反”的罪名杀害了于谦。
由于于谦为官清廉,死时身无余财,连去抄他家的锦衣卫头目,看了他家的情况都当场飙泪;处斩他的刽子手后来据说也承受不来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选择了轻生。
于谦被杀害的消息传开之后,上至皇太后,下至军民百姓,无不哀叹其冤。
然而当时的徐有贞和石亨很受朱祁镇倚重,可谓是权势滔天,大家虽然都知道于谦的冤案,却没有人敢提出来。一直到朱祁镇死后,他的儿子明孝宗朱见深继位,才开始平反于谦的冤案。
而且朱见深平反于谦的冤案,也只是限于赦免他被发配边疆的子孙,真正开始替他平反昭雪,加封赐号还要等到一百多年后的明神宗万历年间。
惠康佑之所以说《满江红》是于谦的作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于谦和岳飞的经历很像,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冤杀的英雄和功臣。
而且根据惠康佑的考证,《满江红》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并不符合岳飞的经历。岳飞在三十岁的时候,还是一个下级军官,还谈不上有什么出色的“功名”。
于谦则不同,他二十三岁中进士,“土木堡之变”爆发时五十一岁,算下来时间是二十八年,差不多刚好可以对应上“三十年”的功名。
我们也熟读乃至背诵过于谦的作品《咏煤炭》《石灰吟》《出塞》等作品,不但与壮怀激烈的风格《满江红》相近,而且很多斟词酌句的习惯也高度相同。
惠康佑认为,于谦在被冤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他的作品都是不能公开讨论的,于是便有人把这首《满江红》托名为岳飞所作,以便其流传于世。
这种说法倒也行得通,只不过信不信,那就得看各人的想法了。
写在最后
其实在个人看来,《满江红》的作者是不是岳飞或于谦,并不是一件十分要紧的事情。《满江红》所要表达的,是那种一雪前耻、斗志昂扬、催人前进的奋发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岳飞和于谦的身上,都不缺乏这种在困境中奋发有为的斗志和精神。不管《满江红》是不是岳飞或于谦写的,这首词都非常符合他们的生平事迹。
我们中华民族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岳飞和于谦一样,在困境之中逆流而上,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我们要重视的是《满江红》所传达的精神,而非过度深究谁是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