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东方快车谋杀案古典推理小说的巅峰之作
TUhjnbcbe - 2024/5/8 17:14:00

我已经记不起看过多少个影视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了,大概是第五个,起码是第四个。故事的结局自然早已写就,豪华的列车,性格各异的乘客,凶狠的谋杀,聪慧的侦探,封闭环境下的惊悚,法理困境中的人性,一起成就了这部标志性的推理派经典小说。

当故事情节由文字走向荧幕,在其诞生之后的数十年间,这个故事更是被多次改编为电影、舞台剧、电视剧甚至电子游戏;经典到底是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

而以不同艺术形式呈现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我亦多有涉猎。但单就电影作品而言,既要保持传统推理小说的旧时代韵味,又要契合当下观众的苛刻审美,确非易事。所以,对《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现代化改造虽然顺理成章,但其名气之盛,无疑让每一次的改造都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这一点,于年这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同样成立。

(1)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英国推理小说巨匠阿加莎·克里斯蒂最为知名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年。阿加莎本人在世界推理文学领域的地位,与阿瑟·柯南道尔(代表作《福尔摩斯》系列)、日本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齐名,三人并称“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阿加莎在国内更是被广大书迷亲切地称为“阿婆”。

而《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个骇人听闻的故事,虽然是小说,看似虚构,却并非没有原型。事实上,阿婆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案件。

年,美国新泽西州,一名叫做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的飞行员的仅仅20个月大的儿子在其豪宅中被绑匪绑走,并被索要5万美元的赎金。此案惊动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10万名军警受命搜索整个东海岸。期间,绑匪寄来第二封信,将赎金提升至7万美元。经过斡旋,林登伯格虽然交付了5万美元的赎金,但屡被歹徒戏弄;71天后,有人在林宅附近不到五英里的地方发现了孩子已经腐烂的尸体。

在警方的调查过程中,视线慢慢转移到林德伯格家的“内鬼”身上,比如他家的保姆,但保姆自证清白;比如他家的女佣,但女佣闭口不言,并最终选择自杀,但随后她也被证明是清白的。年,一个纽约的木匠被发现有嫌疑,虽然他自鸣冤枉,还是被判定有罪,并在年被送上电椅。但这并不是结局,在后来的各种传闻中,陆续有人被各种蛛丝马迹证明为凶手,甚至有人怀疑是林德伯格自己杀死了孩子,而那个木匠的妻子则一直到死都在为自己的丈夫喊冤。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历史上,这个案件被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第一次调查局获得地方案件办理权;而在美国司法界,该案被定为“世纪犯罪”。

年,阿加莎首次乘坐东方快车旅行,这趟奔驰在欧洲大陆上的豪华列车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而这趟列车也曾有被大雪围困6天的经历,后来又结合林德伯格绑架案,种种元素大大激发了阿婆的创作灵感。于是,《东方快车谋杀案》横空出世,故事围绕豪华列车上的一起完美的谋杀案展开,来自比利时的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恰好乘坐列车休假,他要拨开迷雾,从列车上的12名乘客中找出凶手。这本小说和《无人生还》、《尼罗河上的惨案》等一起成为阿婆最为知名的代表作。

而数十年来,这趟豪华的“东方快车”一次次在大银幕上拉响汽笛,凶案也一次次发生,也一次次被聪明的侦探破解;但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那起“林德伯格绑架案”,却至今,真相成谜。

(2)

在《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众多影视剧版本中,当以年那版最为经典和贴近原著,它有着最离奇的故事和最优秀的剧本,更是云集了一众如今早已封神的演员,如英格丽·褒曼、安东尼·博金斯、劳伦·白考尔、肖恩·康纳利等,卡司阵容简直令人咂舌。

年的新版,起码在演员阵容层面,与旧版相较,毫不逊色,约翰尼·德普、朱迪·丹奇、佩内洛普·克鲁兹等,无一不是有口皆碑;而肯尼思·布拉纳则是本片的导演兼主演,他作为英国知名莎翁戏剧演员,更是在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如今,一声汽笛响,这趟豪华的列车再次满载着一车的“戏精”,踏上破解这起离奇凶案的旅程。

然而,这趟列车,在原教旨主义阿婆推理小说爱好者的眼中,肯定是翻车了的。当然,这不代表这部电影一无是处,一众戏骨的精湛演技与影片精美的构图,还是值得称道;但在人物形象、性格构建以及故事合理性、主旨揭示层面,都陷入了经典作品现代化改造的尴尬境地。于是,我们对这部电影的定位是——一部优秀的爆米花侦探电影,但不是一部优秀的“侦探波洛”电影。

诚然,对于经典作品的颠覆和解构,加上融合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爆米花特色,也一定会有受众喜欢。但这种契合现代观众审美的改造,从来都是带着镣铐跳舞,永远难以使得所有人都拍手称好。

而侦探这个行业,天生自带“推理”的神秘光辉。在众多的侦探形象中,波洛却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存在,他不同于福尔摩斯那样的天才式推理,也不同于那个动漫中出现的靠着奇怪装备屡破奇案的灵异少年柯南,波洛靠的是高度的理性和严谨的心理、证据分析,换言之,他并不见得真的热爱推理。事实上,在阿婆的笔下,这个侦探就是一个中老年油腻而又肥胖的老头形象,甚至他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我想真正见多了凶杀案的侦探,一定极其讨厌其中丑恶的人心。波洛,很大程度上,其自我定位,只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守护者,他的信仰和价值观就是“法律、公正、正义绝对不容侵犯”。

但这样一个贴近真实生活的侦探形象在这部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改头换面了,不再油腻,这或许是导演本人的自恋,毕竟,他自己还饰演了主角“波洛”。那夸张的大胡子,高大的身材,矫健的身姿,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又能打还会推理,分明有向福尔摩斯靠拢的嫌疑,而且一定是卷福版的福尔摩斯。

形象的改观如果说为了观众看的舒服,或许情有可原,但人物性格的改编以及其影响到整个故事合理性,便让人觉得失望。这个故事的结局,观众早已烂熟于心,也没有什么可以剧透的,车上的12名乘客其实全部都是凶手,他们合谋杀死了“阿姆斯特朗绑架案”(对应上文中林德伯格绑架案)中逍遥法外的真凶,以正义之名,一人一刀,所以死者身中12刀而死。波洛恰好碰上了这起案件,他在调查过程中,也慢慢意识到是集体作案,但这个真相让他怀疑了自己的信仰,究竟什么是才是正义?他最后选择放过这12个人,某种程度上是选择性失明,甚至是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厌弃、自我放逐的真实状态。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对不对。

在原著以及前作中,对波洛最后做出的这个决定都有着充分的铺垫,不再过多探讨。但新版电影中,波洛最后揭示真相时,面对这12名凶手的自我辩护,居然不做什么反驳,就这么放他们走了,难道只是因为对方人多吗?但波洛还自以为自己得到了什么高深的人生感悟,泛泛而谈,实在缺乏太多可以深入探讨的内涵。

除此之外,阿婆“推理特色”的缺席,又成为故事合理性的一大硬伤。或者说,本作的推理情节全靠一拍脑门,灵光乍现,这不是神探,简直是“神棍”,叙事逻辑的孱弱,让整个故事缺乏足够的合理性。

但这倒是契合当前观众不爱思考的特点,只要你画面精美,情节别烧脑,你只要告诉我谁死了,谁是侦探,谁是谁的关系人,最后一破案,所有人都是凶手,我被震撼到了,这就够了。这样,观众就会在与朋友闲聊中提一下或者发个朋友圈——“这个电影结局好棒,凶手是所有人,太厉害了”。爆米花电影带给人的乐趣,仅此而已。

所以,这大概就是电影结尾处暗示波洛还要去埃及破案的原因,因为,阿婆的另外一个故事《尼罗河上的惨案》也是波洛破解的。

是的,他们在说“我们还有续集”。

(3)

如果说这个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对主旨的揭示太过泛泛,那么,我们回到这个故事本身。

有朋友问我:我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侦探,他怎么能放过那12个凶手呢?在法律之外,道德具有审判的合法性吗?

我回答:某种程度上来说,波洛不代表法律,他只代表他自己。而处在一个“乡村别墅”式的密闭空间(注:阿婆独创了“乡村别墅派”推理范式),法律出现了暂时性缺席,于法理困境之下,这12个人以道德为准则,以私刑去谋求正义,固然缺乏合理支撑,但读者或者观众却依然对此报以惊叹和深思,想借波洛之手完成救赎,惩治法律所顾及不到的人性之恶,我想:这大概就是这个故事存在的意义,也是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温度和力量。

而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推理小说中,所谓的理性也不见得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换做今天你我来处理这件案子,也未必就比波罗处理的更好。

最后,放上一段年英国电视电影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对12位凶手说的一段话:不,不,你们这样处置,岂不成了街头的野蛮人?你们既当陪审团,又当刽子手,岂不是又回到了中世纪?法制的精神必须高于一切,因为如果整个法制一旦遭到破坏,整个社会,整个文明世界,将无处栖身。

这才是真正的波洛,也正因如此,我们要对健全国家法律提出更高的要求。

(4)

阿婆就是阿婆,经典就是经典,《东方快车谋杀案》具有的超越时代局限的延展性,让它时至今日,依旧葆有鲜活的生命力,并在每一次不同的时空下产生内涵和意义。

而我们喜欢这样的故事,或许并不是因为电影的功劳,只是因为作品本身的深度,带给我们太多关于人性的思辨和震撼。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在那个时代,总有人想拍它,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方快车谋杀案古典推理小说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