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古代犯人被判斩首,听到有人喊刀下留人,为
TUhjnbcbe - 2024/6/8 0:59:00

每每看到电视剧中,忠臣良将被诬陷而判处斩首时,就会心跳加速希望有人能赶紧来救人。眼看着刽子手的刀即将落在头颅上,一句刀下留人,成了观众心中的救命稻草。

不过,这件事情也让很多人心中也产生了疑虑,这些刽子手也太听话了吧,他说留人就立刻停手留人,万一旁边看热闹的百姓说着玩的呢?那这些刽子手岂不是个傻子吗?

事实上,在古代的律法中,确实有这样的规定。那么在古代行刑时,刽子手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停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刀下留人真的存在吗?

如上述所言,刀下留人是我们在看古装剧时常看到的一幕,这句话的出现就意味着剧情的反转和推进。不过,真正的刀下留人,我们想象的可不太一样。

刀下留人这句话出自元朝《燕青捕鱼》中,但这并非正史,而是元朝李文蔚写的小说中的台词,在正史中也从没描写过“刀下留人”的场面。

也就说刀下留人在真正的历史上并不存在,如果有冤情一定要受刑的犯人亲口说明情况,或者呈现出相关的证据,否则死刑犯不仅要继续行刑,所受的刑罚还要再加一等。

虽然“刀下留人”的情况不存在,但与之类似的法律条文却有,比如:《大明律》中就有明文规定,这或许就是“刀下留人”的现实基础来源吧:

“一旦死刑犯喊冤,就必须重新审理和彻查。”

可是,如果这些犯人仅仅是为了延长生命,那么他所遭受的刑罚只会更加严重。除原本被判处斩首的犯人外,判处绞刑或其他死刑的犯人也要被判处斩首。

身首异处这种事儿,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很残酷的刑罚,毕竟中国人讲究一个保存全尸,就连太监死前都要保留,更何况是普通人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总的来说,刀下留人这种喊话方式在古代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死刑犯一旦被判死刑,除非你有证据证明自己无罪,或是有皇家的鼎力支持,否则无论如何也不能逃出生天。

当然,“刀下留人”的情况虽然不存在,但临行前喊冤让刽子手停止却时有发生?要想研究刽子手为何立即停手,我们首先要知道我国法律的发展与演变。

由严苛到宽松的转变

《秦律》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备的法律之一,当时秦朝全国上下“皆有法式”,可老百姓长期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下必然难以承受,以至于出现了秦末动乱。

“天下苦秦久矣”

汉朝吸收了秦朝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刘邦便让萧何制定了《九章律》,此法律条款中各项规定都宽松了许多,《开皇律》、《唐律疏议》等也都是以宽松化为主。

时间来到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在《唐律疏议》的基础上制定了《宋刑统》,而在《宋刑统》中写着这样一句话,或许也是因为它吧才导致文章开头出现的“刀下留人”。

“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哪怕已经是被判刑的死囚,只要在临行前认为自己有冤情并且说出了,那么都必须立刻停止行刑,由相关部门对此案进行核查。

众所周知,明朝作为最有骨气的朝代,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算是汉民族的牌面了。明朝前期的皇帝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明事理。

无论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是明成祖朱棣,他们个个都是杀伐果断的狠角色,他们宵衣旰食、爬冰卧雪,打下了大明百年江山。

但在律法方面,除了徭役赋税严苛之外,对于死刑犯的态度却是出奇的和善,《大明律》中也有如此规定:

只要犯人在临刑前喊冤,且案件本是的判处便有问题,监刑官便有权利停止行刑,而后在做重新的调查与审理。

清朝也沿袭了《大明律》中的这条律法,主要目的就是减少冤家错案的发生,让陷害忠良这种事减少。

可以说,只要不是皇帝亲自下令判处的死刑,你都有机会沉冤得雪。

古代死刑的最终审批是在皇帝手里,也几就是说一旦有文书出现,那必然是皇家的旨意。别看死刑犯在刑场凶神恶煞、耀武扬威,一旦皇室力保的人被他斩杀,其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便出现了只要有人要求停止行刑,这些刽子手就会立即停止。

不是因为他们听话,而是他们实在不敢得罪那些达官贵族和皇室,否则的话刽子手吃不了兜着走。

皇帝与刽子手的抉择

死刑犯到底能不能从法场上活下来,不仅仅有法律的因素,还有皇帝和刽子手的角色。古代律法十分严苛,但死罪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小罪,也不是轻易能判的。

即便你当众嘲讽、非议皇帝,最多也就判处流放,想要获得死罪一定是做了天怒人怨,或是被皇帝认为谋反才可以。

一旦证据齐全,一句刀下留人根本就不能把你保下来,即便刑部尚书来了,没有皇帝御赐的批文这人也得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民族英雄岳飞、明嘉靖时期锦衣卫沈炼,他们被判处死刑后皆没能活下来的。有兵权的岳飞都被皇帝押上法场处死,更何况是手无寸铁的普通人了?

因此,皇帝认定的死刑,只要不是皇上亲自写下文书留你一命,恐怕你是活不下去了,若真是冤案一般都是死后几十年才被皇帝平反,平反之前始终承受谋逆的大罪。

除了死刑犯喊冤,能让监刑官停止行刑外,刽子手本身也不愿意去杀人斩首。现代电视剧中,行刑的刽子手一个个都长得凶神恶煞,但这群人的内心却十分脆弱。

古代人十分迷信,对待生命也十分重视,他们认为一旦杀人身上就会出现不详。尤其是杀害那些忠义之人会遭到报应,所以这些刽子手们,一般也不愿意去杀害有冤屈的人。

明朝名臣于谦,他被明英宗朱祁镇判处斩首时,刽子手每每下刀都会犹豫不决,因为他们知道于谦是忠良之人,有些刽子手在于谦行刑时甚至掩面哭泣。

这就是为什么刽子手一旦听到有人大喊冤枉,就不愿意继续行刑的原因,毕竟谁也不愿意背上砍杀忠良的骂名,甚至还会承受一定心理、精神上的压力。

由此观之,所谓的刀下留人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爱好,并不是真实的古代行刑情况。真正的“刀下留人”是犯人自己合理喊冤,还有一种是皇帝真正下旨,其余情况基本不适用。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犯人被判斩首,听到有人喊刀下留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