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刽子手,斩百人,犯大忌!
鲁迅先生写过一本名为《药》的小说,文中华老栓夫妇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小栓,在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注意,文中的人血馒头可不是夸张的形容,这种馒头可是真的用人血浸泡的。
唐朝陈藏器所编医学著作《本草拾遗》中提到过这种偏方:处决犯人时,便有人向刽子手买蘸过人血的馒头治病。放到现代,人血馒头这种东西已经绝对不会再出现了,但是刽子手斩下人的头颅、用馒头蘸人血的画面还是叫人毛骨悚然。
上海的《大公报》曾报道了中国最后一位刽子手的故事,那人名叫邓海山,传说他在刽子手的职业生涯中曾砍下过三百颗人头。
邓海山是如何成为刽子手的,他有犯了什么忌讳导致身陷诅咒、晚年凄惨呢。
童年孤苦,被师父看重,无奈下海
邓海山是农民出身,幼时便没了父母,靠着亲戚一点一点拉扯大。从小没有父母的关心照顾,邓海山从小就胆大能干,一点没有其他孩子的软弱和娇气。
十几岁时,来到镇上贩卖东西的邓海山被刽子手佟绍箕发现。佟绍箕看这孩子身子骨硬朗结实、面相上也像是肯吃苦耐劳的,自己正好苦于寻找徒弟,便有意将邓海山收到门下。
刽子手是刑场上砍头杀人的工作,虽然明面上是给官府办差,但算不上正经“公务员”,工作又血腥晦气,一般人但凡有条出路都不会干这个。
但邓海山跟别人不同,身为孤儿的他本身就无依无靠,眼看已经十几岁的年纪,靠着种地、做小买卖勉强糊口也不是办法,碰上年景不好,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在佟绍箕的几轮劝说之下,邓海山最终答应跟随佟绍箕,成为一名刽子手。
刚刚入行的邓海山年纪还小,也没读过书,更没见过什么打大场面,只是听大人说刽子手就是拿刀砍人头的。可等他第一次真正见识到刽子手的工作时,邓海山直接吓得吐了出来。
入行的第一件事便是看其他刽子手行刑。师傅佟绍箕带着邓海山来到刑场,二人直接走到视线最好的地方,邓海山甚至可以看清犯人的每一根头发丝。
随着行刑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挥刀。清清楚楚目睹整个过程的邓海山内心受到了极大冲击,望着眼前血腥的场面,他当场吐了出来。
然而这种场面对师父佟绍箕来说见怪不怪,他轻轻拍拍身边的小徒弟,告诉他几年之内还轮不到他动刀,先好好学着本事。
此后的日子,每当有犯人行刑,师父都会带着邓海山到现场。久而久之,邓海山对这样的场面也不再害怕。
学习成为刽子手,眼要狠、手要稳
除了锻炼胆量,刽子手的手上功夫也需要刻苦练习。刽子手砍头最讲究一刀毙命,但是这谈何容易,需要将力量和精度都训练到极致。
训练力量自不用说,每天砍柴、劈木桩都是基本,对于精度的联系尤为困难。郭德纲的相声里曾说,刽子手联系的时候要在豆腐上画线,然后推着刀顺着豆腐的线切开豆腐,不能有一点偏移,练得就是一个稳。
出了在豆腐上推刀这种练稳的慢功夫,还有一种练习是劈冬瓜,方法差不多,也是在冬瓜上画线,然后找准线条一刀快速劈下,也要准确地沿着线把冬瓜劈开。
另一种练习方法是先点燃一根香,然后用快刀去抽香头那一点灰头,香灰要被斩落,香却不能断。等练习到一定水准,师父开始让邓海山用猪牛羊等牲畜做练习,要找准脖子上的骨头缝,才能一刀了断。
刽子手行刑用的刀叫鬼头刀,肩宽背厚、刀刃锋利,挥砍起来势大力沉,刀柄处刻有鬼头用来驱邪。
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中,刽子手一共按照资历和功夫分级,最高级的姥姥,往下是大姨、二姨,向邓海山这种尚在学习的帮工叫外甥。
几年时间过去,眼看着邓海山这“外甥”,快要修炼成功,师父开始教他各种规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师父告诉邓海山,刽子手杀人害命、罪逆深重,所以一辈子最多砍九十九个人头,绝对不能破百,否则会遭报应的。
师父说的每条道理邓海山都记在心上,唯有最后这条“杀人不过百”没往心里去。
晚清最后的刽子手,为了赚钱不顾职业大忌
晚清、民国时局动荡,邓海山真正开始工作后,每隔几天就有犯人斩首,而邓海山每次完成工作,都会收到政府奖励的一块大洋。要知道一个壮劳力辛辛苦苦工作两三个月都未必赚得一块大洋。
除了刽子手的正当收入,邓海山还有很多额外的块钱。就比如说开篇说过人血馒头,想要这东西就要给刽子手塞钱才能得到。砍头并非每次都是一刀结束,有些犯人家属想让犯人死得舒服一点,也会给刽子手塞钱,让刽子手下手干净利落一些。
在金钱的诱惑下,“杀人不过百”的规矩早就被邓海山抛到脑后,传说他职业生涯杀人接近三百人,更有人通过时间推测,他在年参与了“戊戌六君子”的行刑。
时间到了年,北京政府颁布《惩治盗匪法》,其中对死刑做出股规定,不再执行砍头、必须枪毙。从此,刽子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邓海山也沦为无业游民。
因为杀人太多,人人都躲着邓海山,他也没有读过书、更没有别的手艺,几次想找份别的工作糊口也都被拒绝。
晚年的邓海山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想要出家当和尚,可是没有寺庙愿意收一位刽子手。邓海山一辈子无儿无女,幼时没有父母、老时无有子女,这怕是他罪孽深重的结果。
喜欢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