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们离孔乙己只有1米的距离鲁迅的高明
TUhjnbcbe - 2024/7/7 19:3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 http://baidianfeng.39.net/

鲁迅文章的特点,一言以蔽之:以小见大。

不识鲁迅的“小”,你无法体会鲁迅写文章的高明;看不见鲁迅的“大”,你无法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刻。

我们离孔乙己只有一米的距离,我这样说之前,没见有人说过,但这个不是我读这篇文章的忽发奇想,它的确是鲁迅的意思,我只是把它表达出来。

鲁迅,思想家,文学家

《孔乙己》中的“小”----鲁迅的高明。

这里说的“小”包括:文章的篇幅小,只有字左右,主角是个小人物---一个破落了的读书人孔乙己,场景小----一个小酒店,事情小-----不过是人们喝酒、闲谈中的琐碎的小事。

除了以上那些,小还是指鲁迅文章对细节的刻画。细节中有大秘密。比如鲁迅刻画孔乙己形象就特别强调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人里,唯一穿长衫的。长衫这个细节不光刺目,给人印象深刻,而且孔乙己的自尊,身份,性格都包含在这长衫里了。

长衫你们都知道,我就不聊了,聊聊十九个大钱。

咸亨酒店的酒是四文铜钱一碗,茴香豆一文。孔乙己一到店里,“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文章中,鲁迅三次提到掌柜的说:“孔乙己,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我对这个细节注意,是因为鲁迅的文章几乎没有闲笔,每一笔都有用意在,鲁迅在答《北斗杂志》如何创作小说时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吝惜。”

反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第一是要表现从来不拖欠酒帐的孔乙己生活一天天的坏下去,第二反复说十九个钱,其实是对孔乙己性情的点睛之笔,是不写之写,按孔乙己喝酒的习惯,二九一十八,是十八个大钱才对,多出来的一个大钱干嘛了?我愿意相信是某一天孔乙己“豪气”了一把,给小朋友买了一碟茴香豆。

孔乙己对小孩子的善良

鲁迅对孔乙己是充满深情的,没有冷眼,却有热心。说鲁迅写孔乙己迂腐,是会错了意。

这就要说到“茴香豆”的“茴”字,很多人觉得这是鲁迅写孔乙己迂腐的证据。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对呀对呀,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吗?”“孔乙己刚用指甲沾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是读过书的,他来喝酒,和短衫帮在一起,他和谁聊呢?抓住了一个读书识字的小伙计,仿佛找到能交流的人,所以极恳切------一个老人对一个小孩子这样的态度。很怕这唯一的一个也不和他聊。“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不是卖弄,而且想引起小孩子兴趣的方式,是与人交流的渴望。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

这既是鲁迅经历过的生活,也是孔乙己经历过的生活,孔乙己,这个唯一穿着长衫喝酒的人,他也曾经是小康之家。

鲁迅几次在文章中提到每次众人取笑完孔乙己之后,“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快活二字这个细节,透露出的是鲁迅内心的悲哀。鲁迅写到这里,应该想到的是他奔波于药店和当铺之间所饱受的白眼。

简单的快活二字,写尽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原来一个人的不幸,正是众人快乐的源泉。

《孔乙己》中的“大”-----鲁迅的深刻。

鲁迅谈到自己的小说时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孔乙己无疑是鲁迅口中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那么短短的字的文章,鲁迅能揭出怎样的病苦呢?

首先,是鲁迅所有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在旧时的中国,弱者是被人取笑、欺压的对象,而且这取笑和欺压更多的是来自一样受取笑和欺压的同类。

《孔乙己》中的短衫帮,酒店掌柜;《药》中的刽子手康大叔,《阿Q正传》的阿Q,在那样的社会里本来也是无权无势的一群,可是看短衫帮对孔乙己,康大叔对华老栓,阿Q对吴妈和小尼姑。弱者欺负比自己更不幸更弱的人。

人相欺,不过是吃人的另外一种方式,鱼吃虾米,虾米要吃泥,一环套一环的等级的社会就是鲁迅刻画的病态社会。

阿Q受了赵太爷的欺负,转过去欺负小尼姑

其次,鲁迅在《孔乙己》中深刻的揭示了中国人对于文化的态度。

孔乙己本来是小康之家,念书进学也是那个社会的正途,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说:“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洋鬼子。”

从《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描述中,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一件事情,就是文化也好,读书也罢,如果不能进学,不能中举,那么是毫无用处的。

孔乙己的学问未必没有丁举人高,短衫帮对孔乙己和对丁举人的不同的态度,和文化无关,区别只在于一个中了举,有了社会地位,是绅,是官。孔乙己被人取笑,连带着他的读书也被人取笑,无非是因为他既没有把学问换成钱,也没有换成官。

中国人崇拜的是钱,是权力。至于学问,如果不能换来钱和权力,真不如直接去搬砖的好。

再次,鲁迅在《孔乙己》中深刻的揭示了中国人对于权力的态度。

“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是偷得的么?”

人们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离孔乙己只有1米的距离鲁迅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