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的是一部英国历史题材影片--《克伦威尔》。
影片拍摄于年,时长分钟。由肯·休斯执导,理查德·哈里斯主演,豆瓣评分7.8分。
影片展现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奥利弗·克伦威尔参与并领导了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对决,最终取得胜利。消弱了专制王权,从而为延续至今的英国宪政制度开了个头。
影片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华丽和一板一眼的古典风格,并获得第43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大奖,可说是实至名归。
虽然影片属于传记片,但导演只有选择性的截取了克伦威尔一生中最关键的几个片断,埃奇山战役、纳斯比战役和胜利后的处死查理一世、驱散议会,几个事件串联起来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勇敢、虔诚又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
片中的战争场面宏大,并很好的展现了16世纪火枪与骑士并存时期的战术。
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技术,场面全靠人堆,光是这服装、道具和人工的成本就差不多够上史诗大片的门槛了。
影片没有把心思都放在大场面上,在政治博弈和哲学思辨上都比较到位,在对处死国王的表现上,更是引人深思。
饰演查理一世的亚历克·吉尼斯在片中的表现已经无法用“出色”来概况了,相貌、神态、气质都做到了神还原。在此放上张查理一世的画像和剧照大家自己感受下。
尤其是被砍头前的表演,无论是对刽子手的调侃还是对臣民的讲话,都冷静优雅、从容不迫,不失王者风度。看的我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不由的心生怜悯。
好了,关于影片就介绍到这,下面咱们照例来回顾下片中的这段历史。
在回顾这段历史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件事,虽然那个年代都叫封建国家,但欧洲的封建和我们中国的封建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在当时的欧洲,国王的权力只管到贵族、骑士这一层,贵族和骑士们手下的人国王是管不着的,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而咱们中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无论你是谁,只要不是皇帝,那么你、你老婆孩子、你的奴仆、包括你养的小狗阿花的生死,皇帝都能一杆子管到底。
再说回英国,英国其实一直是有议会传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盎格鲁-萨克逊时期。
后来安茹王朝的国王约翰作的过头了,把贵族们逼急了,于是贵族们联合起来逼迫约翰于年6月15日签署了著名的《大宪章》。
《大宪章》的签订给国王和臣民各自的权力划清了界限,同时特别说明: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神功与法力。
轮到这个倒霉的国王查理一世登基时,已经是年,《大宪章》和议会制已经像基因一样刻在英国老百姓的骨头里运行几百年了。
年,本文倒霉的男二号—国王查理一世登场了,和大多数国王一样,雄心勃勃的想要改变英国、改变世界。
那时的欧洲,生存事小,信仰事大,经常为了信仰一言不合开打。
英国经过宗教革命,新教成为国教,和原来的天主教势同水火。
可偏偏查理一世却娶了个信奉天主教的王后,让议会和臣民十分不满。
国王为了自己亲爱的没少和议会打嘴仗,之后又因为收税的事闹翻,索性把议会关门了事,这一关就关了十一年。
后来查理一世为了在苏格兰推动宗教改革,让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祈祷仪式相同,结果惹恼了耿直彪悍的苏格兰人,(彼时苏格兰与英格兰名为一个国家,实际各过各的,都有议会和军队)直接跳起来把查理一世一顿胖揍。
这就是第一次“主教战争”,苏格兰完胜。查理一世岂肯善罢甘休,为了筹钱打第二次主教战争,把面子找回来,不得不召集议会,研究收税的事。
议员们被晾一边十多年了,现在想要钱了,才想起他们,心里那个怨气可想而知。
本文男一号克伦威尔隆重登场,一上来就抨击国王,成为反对王权的核心人物。
于是,筹钱大会开成了对查理一世的讨伐大会。气的国王再一次关闭了议会。
查理一世的倔脾气上来了,没钱也要打,决心很坚定,后果很残酷,再一次被苏格兰人打的满地找牙,连地盘都被苏格兰占了不少。
为了赎回被占的土地,无奈的查理只能再次召集议会开会要钱。
就是个傻子被玩这么多回也该看清国王的把戏了,于是,要钱没有,议员们还把抨击查理一世的话整理成《大抗议书》,要求国王签字通过。
国王要是能签就见鬼了,不仅不签,还要逮捕带头的五个议员,结果被得到消息的伦敦市民阻止。
查理一看苗条不好,伦敦已经成了议会的天下,赶紧跑到诺丁汉,宣布议会叛乱,召集部队兴师讨伐,英国内战正式开始。
战争一打好几年,本来议会军占优势,但却屡屡战败。危难之际,克伦威尔的军事才能得以展现,并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了募兵制,建立了新模范军,成为敢和王军硬碰硬的绝对主力。
随后在议会中批倒犹豫不定的军队主帅,自己成为议会军的实际领导人。
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一改之前的消极战略,主动出击,终于在纳斯比之战中打断王军脊梁,国王吓的走投无路,居然跑到苏格兰军队的驻地求保护,结果被苏格兰人引渡给英国议会。
第一次国内战争议会完胜,没有了共同敌人,议会这边马上四分五裂,控制议会的长老派和控制军队的独立派(克伦威尔),加上代表下层士兵和普通百姓的平等派,互相不服。
靠着个人权威,克伦威尔上打下压,一边进军伦敦驱逐长老派,一边镇压士兵的武装示威,把议会和军权都抓在自己手里。
趁着这头忙着争权,查理一世逃到怀特岛,继续煽风点火,保王党、长老派和苏格兰为了各自的利益,居然站到了一条壕沟里。
大敌当前,之前还吵翻天的一帮人只能接着抱团,靠着克伦威尔的天才指挥,王军再次一败涂地,查理一世又成了俘虏。
这回倒霉的国王没有了翻盘的机会,他被克伦威尔下令组建的法庭判处死刑,罪名是“背叛他的国家,背叛他的人民”。
就这样,查理一世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被公开处死的国王,也是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
处死了国王,克伦威尔的大麻烦才真正开始,同带兵打仗相比,治理国家更让克伦威尔头疼不已。
没有了国王,国家没有了领头人,经过战争和党派纷争洗礼的议会本来就没剩几个人,就这么几个人却还天天吵来吵去,气的克伦威尔也学起死去的国王来,直接武力解散了议会。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收不住手,到克伦威尔去世为止,曾先后成立和解散了三个不同的议会,采用了两部不同的宪法,但都毛用不顶。
年,克伦威尔索性在地方设立军事政权,划分为11个军区,每个军区由军事长官负责管理。
他还下令引入清教徒规则,在全国废止戏剧表演和游戏,关闭酒馆和妓院,禁止宗教仪式,甚至包括禁止骂人和处决通奸的人。
大家看着眼熟不,是不是和阿富汗的塔利班有点像。以民主和自由的名义干的全是不民主和没自由的事。
几番折腾后,英国老百姓开始怀念起从前的岁月,被砍头的国王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殉道者”。
靠着军队的支持和铁腕手段,克伦威尔才没有下台。他多次试图建立民主政体,并一直坚持拒绝给他加冕为王,但实际上克伦威尔已经成为一个无冕之王,一个军事独裁者。
也许是为了掩盖这一事实,他给自己起了个独一无二的头衔:“护国主”,给自己的政权取名“英吉利共和国”。
年9月3日克伦威尔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临死前他把职位传给了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
小克伦威尔既无军功又无才能,很快就被推翻下台,流亡法国。
一直流亡欧洲的查理二世被保皇派隆重迎接回国继位登基,顺利完成王室复辟。
查理二世一上台就将克伦威尔的尸体挖出来,把头颅砍下来用钉子钉在一个教堂的屋顶上,最后他的头颅流落民间几经倒卖,直到年后才被他的母校剑桥大学收回并安葬。
查理二世废除了克伦威尔时期"清教徒般的禁欲制度”,让英国老百姓重新拥有了欢乐的生活,也因其奉行享乐主义,因而被臣民称为“欢乐王”。
这是历史的倒退吗?表面看是,其实内核已偷偷转换,从此议会掌握英国至高无上的权利,聪明的查理二世再也没有冒杀身之祸挑战议会的权威。
有时历史就是这样充满反讽,两个不同阵营的对手共同用自己的头颅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铺就了一条坎坷路---关键是居然阴差阳错走通了。
让电影照进历史让历史照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