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阅读时,不经意间,会在一些文学名著里看到关于性的描写,有的写得含蓄委婉,有的则直截了当。
比如,《红楼梦》、《金瓶梅》、《骆驼祥子》、《白鹿原》、《废都》、《兄弟》、《丰乳肥臀》、《黄金时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娜娜》、《情人》、《茶花女》、《失乐园》、《挪威的森林》等名著里,都有或多或少的性的描写,以至于让一些读者会产生怀疑,是不是看错书了?名著难道可以这样安排故事情节?
其实并没有看错书,作家这样安排故事情节自有他的道理。
文学是一门艺术,文学创作的素材和灵感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文学是生活的缩影,这个规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任何时代、任何作家在创作时,都要遵循这个真理。
性是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当它被纳入文学素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以自然和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乃至所有动物要生息繁衍下来,必须通过性来实现,性是生物发展壮大的根基。
几千年前,老祖宗就把这个事看的很透彻,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里说得很明白,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喝拉撒和性,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是人赖以存活的基础。
同样的观点,在西方古希腊时期也有很多,一位哲学家曾说:性是生命和欢乐的源泉。
从东西方先哲在数千年前的认知来看,性从来不是原罪,相反,它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动力。
东西方的神话故事里,如,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相互缠绕在一起,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这些故事都肯定了性的意义。
况且,现代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这五大需要中,他把生理需要放在首位,认为是实现其它需要的基础,只有这样,人才会不断超越自我,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和作用。一个人如果连生理的需要都无法满足,其它一切免谈,谈起来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了解完这些,再回过头来看待小说中关于性的描写,就很容易理解。
小说是通过讲述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来反映一个时代的世相百态,作家为了呈现真实的生活形态,让所讲的故事具有可信度和真实性,能给读者带来较强的心理共鸣,就必须忠实生活的原型,生活是什么样子,在小说描述中也必须遵循什么样子。
如果讲故事时全用唯美的童话形式来讲,故事中的人物都不食人间烟火,有几个人能信?就如同一对爱得死去活来的情侣,他们之间的关系,由爱过渡到性,是非常自然的事,若不按照这样的故事情节来发展,连读者都觉得故事太假。
每个人活在世上,离不开吃喝拉撒,也离不开性,这些都是真实生活的组成部分。把真实生活搬进小说里,再经过作家用文学语言描述出来,自然而然会变成接地气的故事,呈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是显而易见的。
性无法从生活或生命里剥离,是人和其它动物最重要的本能之一,因此,古今中外许多名著,把性的描写安排进故事里无可厚非,完全是创作需要。
除过文学作品之外,人体油画和人体雕塑里,实际上都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性的元素,但观众看到它们都觉得很美,丝毫不会产生邪念,是因为这些作品中的性,已经升华为美学象征,代表了自然的美、原始的美和真实的美。欣赏它们,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感知到真实的力量。
文艺作品里的加入性,并不是作者在故弄玄虚,也不是为了吸引观者,而是把性当作一门知识来普及,让人们认识到性的本质和意义。
性对于文艺作品,就像调味品对于烹饪,没有它,肯定会在“色香味”上要差一些。
但是,如果过度使用,让其泛滥,那就本末倒置了,作品也就变味、变质了。在艺术创作里,把握不好尺度的作家不是好厨子,跟荼毒心灵的刽子手没有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