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人一样,读《围城》不止一次,倒不是我多会鉴赏文学,多喜欢文学,更不是因为作者言辞华美,令我如痴如醉,仅仅因为我也是围城中的万千一人罢了。
10年后我重读《围城》这本书,就好比一个不懂作曲,音律的人,只是因为歌词里唱的是自己,而开启单曲循环一样。
本来,12月计划读完《傅雷家书》《小妇人》《创业维艰》《安娜卡列尼娜》《苏轼传》《东晋门阀政治》这几本纸质书的。插一句,我做个简单的归类,一是鼓励和提醒自己,阅读内容不要单一;二来方便读者了解,上面的书,哪一本适合自己阅读。小妇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为文学,傅雷家书可以归为教育,苏轼传就是人物传记了,东晋门阀政治为历史,创业维艰则算是商业管理。有些朋友或许不太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做个分类出来,作品好就成了,何必强制要进行归类,如果一定要找出什么科学依据,也是有的,但我个人以为没有必要上升到这个高度,我们权当个人习惯就好,你喜欢自由无序的房间,我喜欢整洁有序的房间,都挺好。
回到主题上来,那就是我的计划乱了,重新读起了围城,导致我至今还没有读完其余两本。要不是整理书籍,还想不到温顾它。
12月12日这天,星期一,和刚去的周六一样,冬日的暖阳如旧,我坐在阳台上,下午16时,我读完了第九章,看完末尾的最后一段:
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不知不觉,盯着最后一段看了许久,想象古钟挂在方鸿渐家的哪里,多大尺寸,现状,颜色如何,孙柔嘉这次是不是不再回来了,要是不回来,方鸿渐去了内地,会不会和唐晓芙重逢,也很想问,小说为什么到这里就结束了,留给读者的故事,如果是我,我又如何继续下去呢?
不一会儿,落日余晖,偷偷地爬上了我的身体,照亮了捧在手上《围城》。我缓缓地起身,移步到书房,看了看充电的手机,下午4点10分,想起昨日买的果蔬和牛奶,上午十点就送到了物业处,该去拿了,路上还在想,我这次得动笔写点什么,留下点阅读的痕迹,就好比大学的时候,同学找我来爬泰山,总有一次,买把许愿锁,写上名字,挂在有年纪的古树上一样。
琢磨着,我能写点什么呢?
无论你读过围城,还是没有读过,想必对“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这句话不陌生,不过,这并不是全部,甚至都不是最要紧的,读过的人自然懂。
可是问题也就来了,我写下这些文字,到底是写给那些读过的人,希望和他们产生交流,还是写给那些没有读过的人,希望他们看了我的文字,去阅读围城呢?
这叫人有些纠结,这还是我第一次考虑到读者的感受,看来我也把自己围住了,末了,我还是随心而起吧。
故事发生在民国二十六年,也就是年,这一年日本人发动了七七事变,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方鸿渐乘着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向中国开来,故事也是这艘游船开始的,全书9章,故事围绕方鸿渐的回乡、求职、工作、恋爱、婚姻展开,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下的中国,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社会风貌,以及经济状况……
照这样写下去,我自己都觉得枯燥无味,停下笔,斜着眼,瞄了一眼时间,马上6点,又到了饭点,起身走到厨房,一边淘米,一边回顾,心里问自己:
这次阅读,我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把我感受到的写出来?
有了,有了,我其实很想知道苏文纨、唐晓芙后来的境况,也非常好奇钱钟书的创作意图,对“人生围城”有了新的思考,从方鸿渐身上看到了我辈的岁月影子,当然,全书当中,有我喜欢的段落,也有不喜欢的段落……
坏了,差点把米一起倒进水槽,脚忙手乱中,我赶紧把米放进锅里,按下按钮,踱着步,赶紧回到书房,再次动笔……
读者的梦与钱老的梦
我想大多数读者,和我一样,无不想知道苏文纨、唐晓芙的后来的境况,小说越接近尾声,我就越想知道。
我想知道苏文纨和曹元朗过的如何,是否真的幸福,苏文纨是否还爱着方鸿渐,是否还会想起他,是否后悔嫁给曹元朗……
唐晓芙在哪里,她结婚了么,和谁,在做着什么工作,会不会有机会化解当年的误会,在某个夏日的海边,在南京路深夜的街角咖啡馆,在苏组织的同学会上…和方鸿渐再次重逢,方鸿渐会不会对她也念念不忘,会不会各方打听唐的近况,哪怕不能重逢,不能相知,不能相守,知道一点近况也总是有个牵挂不是,但这些统统都没有……
几乎是半字也不曾提到,我很生气,但更多的清醒,因为,那是我的梦,是作者的梦。
而钱钟书,也是真了解我们读者,也真会吊我们的胃口,明明知道读者极度渴望,但他就是不写,不像《刀锋》那样,即便是拉里少年时的邻居,玩伴,也时不时会出现在我们面前,重新把视线拉回年少时的光景,还原那时的栩栩岁月,与现在的物是人非,形成强烈发差。可惜,钱老太狠了,完全不愿意陪我们继续做梦,他只是建造了梦,此后便不再提,更不再续,而是用极其现实的方式来,冰冷地写着方鸿渐的境遇——于爱情,没有念念不忘的牵挂,亦没有轰轰烈烈的付出,更没有至死不渝的坚守,唐晓芙、苏文纨,只是方鸿渐人生里的匆匆过客,如一阵风来过,有几人记得那个模样?于事业,他既没有平步青云,也无针尖大的成就,有的只是让人厌世的遭遇,勾心斗角,弄虚作假,道貌岸然。
我不知道,钱老的梦是什么?你知道吗?
方鸿渐之我辈的影子
方鸿渐的人生选择,整个过程充满了被动,很少有自己非常主动争取又坚持的。
电视剧围城中陈道明饰演的方鸿渐
在情感上,先是在回国的游船上,鲍小姐的主动引诱,下船后又是苏的半推半就,最后又进入孙柔嘉的温柔陷进,全是被动的。
在事业上,下船落脚后,先是在周家点金银行的打杂过渡,经苏文纨组织的party结识赵辛楣,推荐至三闾大学任职,不幸被三闾大学解聘,同孙柔嘉草草订婚,两人相约着辗转上海落脚,这次又由赵辛楣推荐到上海报馆,小说结尾,从报馆辞职,又想借赵辛楣从上海回到内地去……这一系列的人生决策中,用一个字形容就是靠,两个字形容就是被动,仅有那么两次,是他鼓起了勇气,坚定地想要争取的。
第一次是面对唐晓芙时,主动展开了对她的追求,虽然因苏文纨从中作梗,制造麻烦,以在误会的剧情中悄然告终,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是主动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有那么一点爷们的坚定。
电视剧围城中史兰芽饰演的唐晓芙
第二次是小说结尾时,他全然不征求孙柔嘉、父母的建议,断然从报馆辞职。小说原话是“鸿渐回去对柔嘉一字不提。他觉得半年以来,什么事跟她一商量就不能照原意去做,不痛快得很,这次偏偏自己单独下个决心,大有小孩子背了大人偷干坏事的快乐。”欲想离开上海前往内地,也由此引发了和孙柔嘉的争吵不休,小说也在他们的争吵后,在委屈和泪水中的孙柔嘉离走,在饿了一天肚子的方鸿渐夺门而出,如孤魂野鬼般在外游荡到夜里10点,皮塔皮塔的拖着肉体,像极了一堆行走的五花肉,从邻居那里接过孙柔嘉离走时留下的钥匙和口信,在像灭尽灯火的夜,黑地昏天合拢、裹紧,没有梦,没有感觉,熟睡中结束!
在方鸿渐短暂的人生中,先后遇见了4个女人。鲍小姐是欲望,他没有挡住勾引;苏文纨是事业,面对她的垂青,半推半就,纠缠不清中,意外遇见了爱情——唐晓芙,可谁曾想,爱情就如同泡泡,一触就破;最后一次,孙柔嘉是生活,这一次,没有上次幸运,他再没有遇到爱情,而是遇见了生活本身。
杨绛先生说:“方鸿渐和孙柔嘉,就是我身边的大多数人”。你说呢?
我不怕走进围城
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这句话最为让人熟知,可人生的围城,也还有别的,是什么呢?
事业和自我认同。
有人说,我们逃过婚姻这座围城,但逃不过事业追求和自我认同,最终不得不活成别人或自己期待的样子。
而我以为,这不是钱老的本意,他不想做守城人,拉长脖子,扯着嗓子喊,叫我们别往城里去,他也许并不在乎我们是不是要进城,他只是绘制了一张城里的地图给我们,希望我们别和方鸿渐一样,走的稀里糊涂。
所以,我认为,生来就在城中,无所谓进和出,就算是出了嘉峪关,其实你还在地球上。
于我来说,我的人生观则是,要努力进城,不仅是精神需要,还有肉身的安全。
如,你不追求事业,不但肉身得不到温饱,没有栖居之所,精神也会感到虚无,很难找到价值感;若不追求感情,又怎能体验到异性的趣味;若不追求自我认同,接纳自我,那就有可能自弃,走向生命的另一个极端。
不过,围城给我的启发是,我若不在城里,则不必惊慌,盲目的进城去,万一遇到一帮军阀,刽子手,昏庸的城主,无能的守将,城池早晚要丢的。若我在城里呢?我会提醒自己,别艳羡外面的人,更轻易走出去,一门心思修筑自己的城池就好了。
当然,这里留给你,我,所有人一个问题:当你要选择进城的时候,你如何做选择呢?围城没有给我们的答案,钱钟书也没有给我们答案。
喜欢和不喜欢的片段
前往三闾大学的路上,这段经历,曲直,细碎,像半堵不堵的马桶下水一样,不利索,我在读的过程中,上眼皮和下眼皮,像得了相思病,就快要年在一起了,所以,整体上节奏缓慢,有些乏味枯燥,可能是钱老为了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大量笔墨,给了途中的购买、乘车、住旅馆、吃饭等情节;当然,也有可能是人生这条路本来就如此,坑坑洼洼,时而下雨,时而雨过天晴,时而阳光大道,时而又陷入沼泽泥泞,还伴有反复的焦灼和不安。
我们想想看,方鸿渐、孙柔嘉、赵辛楣、李梅亭等5人,前往三闾大学的途中所经历的道路,何尝又不是你我的人生路呢!
喜欢的片段,当是方鸿渐在船上的时光,去苏文纨家做客,到遇见唐晓芙,再就是后来的任教,离职,结婚,回上海等这些段落,节奏丝滑,忘乎所以,乐在其中!
钱老的语言艺术
通篇来说,钱老的话语,和温柔没有多少关系,可能是我欣赏能力的问题,倒觉得有些刻薄,讽刺,黑色幽默再里头,不知道读过的朋友是何种感受。
比如:“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是不是想笑?眉毛和眼睛离得远,如害的相思病哈哈
还有:“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
这也够损的,讽刺机关里的领导驾驭下属,如同喂一头笨驴哈哈哈
这样的例子很多,初读,有些不适,但琢磨一下,又深感奥秘,写的很到位。
还有一些段落,把人物内心的情绪写的非常真实,如:
唐小姐,我想请你跟你表姐明天吃晚饭,就在峨嵋春,你肯不肯赏脸?”唐小姐踌躇还没答应,鸿渐继续说:“我知道我很大胆冒昧。你表姐说你朋友很多,我不配高攀,可是很想在你的朋友里凑个数目。”
“我没有什么朋友,表姐在胡说——她跟你怎么说呀?”
“她并没讲什么,她只讲你善于交际,认识不少人。”
“这太怪了!我才是不见世面的乡下女孩子呢。”
“别客气,我求你明天来。我想去吃,对自己没有好借口,借你们二位的名义,自己享受一下,你就体贴下情,答应了罢!”
唐小姐笑道:“方先生,你说话里都是文章。这样,我准来。明天晚上几点钟?”
这段话,也是方鸿渐和唐晓芙爱情泡泡戳破前,最美的一次了,也是这段话,读者感受到唐晓芙对方鸿渐是有意的。
除了讽刺,刻薄,黑色幽默外,钱老在描写唐晓芙的时候,却异常的慷慨,把唐晓芙写的巨美: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读完小说才发现,钱老独爱唐晓芙,这让人觉得他挺可爱,老小孩一个。
但愿,长大的我们,在心里面,还保留有小孩子的一面,有可爱笑,善良的内心,智慧的头脑,知世故但可以不世故!
写到这里,已是夜里8点,心想我的米饭熟了,可以炒个鸡蛋,拌着牛肉酱吃米饭得了,起身走出书房,直走,打开客厅的灯,再返回来,到厨房,才发现我只按下了电饭煲按钮,可忘了插座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