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谭嗣同下场如何刽子手砍了30多刀才断气,
TUhjnbcbe - 2024/10/19 17:06:00
遮风堂白白清浊抑菌洗液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606.html

引言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这场维新派的改良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幽禁,守旧派反扑,一大批维新人士遭到逮捕。慈禧太后为了达到震慑的效果,对一众人等进行了处决,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有戊戌六君子等人。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都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原本有机会逃走,但还是选择留下来。正如谭嗣同的临终遗言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他们希望以自己的热血唤醒更多人的意识觉醒。但事与愿违的是,当残忍的封建顽固派将大刀坎向他们时,蒙昧的民众们却只做冷漠的围观者。

戊戌六君子中属谭嗣同的名气最大,所以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也最针对他。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目标,不仅对谭嗣同处以菜市问斩,而且用一种极为残忍的方式了解了他。谭嗣同斩首时被砍了30多刀才咽气,全过程都十分血腥残忍。但他寄希望于唤醒的民众,却在用馒头蘸着他的血吃。

一、英勇就义

胡致廷撰写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详细记录了谭嗣同英勇就义时的全过程,一代革命烈士的热血与冷漠愚昧的围观群众形成鲜明的对比。谭嗣同死前受到极刑,被砍了30多刀才断气。这源自于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手段,通过残忍的极刑给围观者一个威慑。清朝时期处决死刑犯时会根据罪行采用不同的方式,越是严重的罪行,越是大官,所用的大刀就会越钝。这样在斩首时不会一刀毙命,而是要先忍受极端痛苦。这种形式甚至不是砍头,而是“锯头”。以这样惨无人道的刑罚才能警醒后来者不敢再犯。

处以极刑是古代中国常用的一种统治手段,这种手段也将人性的残忍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在他的小说《檀香刑》中就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小说用细致的笔触为我们描写酷烈的刑罚,封建政治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的手段发人深思。清王朝通过酷刑镇压革新者,但这些英烈都有舍生成仁的意志。他们都相信自己的流血是有价值的,无论守旧派的手段有多么残忍,自有正义在人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在狱中写下的诗,也是他抱着以死报国意志的体现。

二、冷漠的围观者

让谭嗣同等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原本想通过这场变法唤醒民众拯救水火中的中国,但他们的行为并没有被群众理解。在他们去刑场的路上,会有民众像他们扔臭鸡蛋、烂菜叶等。在百姓眼里,他们是“卖国贼”。更多的百姓只是冷漠的围观者,他们就像鲁迅笔下像鹅一般伸长脖子围观一切热闹。甚至有愚昧的民众,还会试图用馒头去蘸血吃。革命者的流血在他们眼里只是一场很有客观性的热闹,他们记住了触目惊心的极刑画面,但内心却不会触动、不会反思。

这是我们所应该批判的国民性,是我们应该时时警惕反思之处。戊戌六君子等先觉者振臂高呼,不惜以血的代价去就义,但百姓的反应让人唏嘘。他们长久出于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之下,早已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当时,能受到教育的民众少之又少,大多数百姓都是文盲,他们不懂的何为变法,何为自强之道。仅仅只有少数有识之士的觉醒是远远不够的。正因此,才要开民智,进行思想解放运动。

结语

戊戌六君子的慷慨赴死不会没有价值,正是在这之后无数英烈的前仆后继,才换来的清明人间。后世史书都对六君子的人格给予很高的评价,正是这些英杰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他们原本有机会逃走,但却选择留在北京,为民族为国家流血。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原本想要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但民众却不能理解他们行为甚至认为他们是“卖国贼”。谭嗣同死前留下的慷慨陈言到现在依然激励人心,他面对酷烈的刑罚也毫无畏惧之色,从容赴死。谭嗣同被砍三十多刀才断气,他的惨死让人痛惜,但民众的麻木更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谭嗣同全集》

《戊戌变法》

1
查看完整版本: 谭嗣同下场如何刽子手砍了30多刀才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