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李玥潇
图片
李玥潇
排版
凯迪
孙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年6月4日下午,孙玮教授应邀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开展讲座《码之城:媒体城市的新形态》。
讲座伊始,孙玮老师介绍了标题的内涵,码之城意指当今数字时代发展迅速,媒介和城市融合起来的现状。她将“技术、城市、数字社会、社会转型”这几个关键词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联系,并沿着麦奎尔讲的“媒体城市”的概念,在城市传播的脉络上展开讨论当前中国的数字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她强调当今时代媒体研究应有所转向,着眼于软件研究,即交互界面、软件接口、数据库等的集中表征。
整个讲座分为三个部分,以传播与人类文明的演变开头,用四种城市形态分析数字技术是怎么和城市融合起来的,最后落点于,媒介研究要转向软件研究。
引言
孙玮老师引用马克思和列斐伏尔的论述,介绍了现代性城市的崛起。城市传播研究的并非如何打造城市品牌形象,而是把城市看作现代性的表征,深入研究其崛起。近代以来,城市作为自然与农业世界的从属与边缘而存在;自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原是工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部门的情况颠倒为农业成为工业的一个部门,土地完全从属于城市。城市化是未来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向,现代性城市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方式,从理念到制度,一直到社会关系本身。
一、媒介城市:传播与人类文明的演变
1、媒体城市
在这个部分,孙玮老师梳理了麦奎尔的学术目标及问题指向,强调无论研究内容和形式发生什么转变,最终的落脚点都在公共空间的更好建构。
首先,她借麦奎尔介绍媒介城市的概念,媒体城市是将媒介和城市组合在一起,从这个视角讨论传播媒介对人类的影响,一方面表达媒介和城市融为一体的现实的状况,另一方面从传播和媒介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演变和发生的情况。麦奎尔认为,媒介和城市已经融合在一起。当前这个数字媒介的时代,物质性的人类文明城市、象征性的文化符号的人类文明的系统媒体,从过去的并行转向现在的融合。而如卡斯特所言,新技术、城市化、全球化这最重要的三股力量将会交织起来,决定人类未来发展的基本样貌。
第二个观点为,当代城市是“媒体-建筑”的复合体,媒体是抽象化的信息的符号系统,“建筑”是文明实体生活的物质空间。身体活在马克思讲的具象的、物质生活的空间,我们还需要精神上抽象文化的滋养,而当代城市正是二者的融合体。麦奎尔研究“地理媒介”,卡斯特强调地方与全球的联结,两人不同之处在于,麦奎尔重在研究手机的移动性的影响,创造性的将建筑与媒体结合在一起。
第三个观点为,媒体城市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展开启了现代性的都市化大众媒介发展,所以麦奎尔讲过非常多的媒体形式的形态,电气城市、煤气、电视、城市规划城市、交互城市等,当然,他说到21世纪之后,有一个手机电子移动终端,这样的智能技术出现之后,媒体城市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变革。
在这里麦奎尔批判了芝加哥学派认为媒介是表征的观念,他认为这已经被现实打破了。在媒体城市中,个人关系既是“远距离的”,又是“面对面的”,现在我们建立关系,既有实体空间、身体在场的、物质参与的,同时又有虚拟空间。
最后,麦奎尔强调了不管我们从哪个角度我们来讨论媒介,最关键的是公共生活,即它为我们的公共生活提供了什么?在整本书结尾,麦奎尔说,无论我们做现代媒体、媒体城市,什么样的技术无论怎样变化,核心不变,即任何主体都可在此发言的立场必须得到积极建构,并通过与他者的对话合法化。
2、城市与传播相互构成:超越“表征论”与结构功能主义
城市是交流系统,传播是构成城市的基础性要素。报纸和交通、电话一样,是构成城市的要素。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有了城市才有报纸,而是没有报纸,城市无法像现在一样凝聚。
城市是地理、交往、信息、意义等虚实交融的多重网络。网络既有实体的地理、交通的交往,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有区域信息的交流、文化地域上的意义的交流。
大众传播与现代性城市具有同构关系。其实我们的城市传播是研究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