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家晨报停刊。一点也不突然,衰败的景象早就开始了。两三年前,报社的办公室就一间一间的转租出去,走进报社大楼,里面有卖大米的,卖豆油的,还有办老年活动班的,和报社的编辑部杂处在一起。为生计,报馆办起了超市,斯文涂地,最后的挣扎努力,说是悲壮,有那么一点。不过已经是人心散漫。我打一条出租厂房的广告,交的是一周7天的钱,只给我登了5期,打电话问,说给查查,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后来也没有下文。一个报纸办到这份儿上,确实没有再存在下去的意义了。
主编写了一篇凄婉动人的文字,里面说,报纸曾经辉煌过,创造过一天万的广告费,年广告费3亿。一家地方性报纸能揽收这么多广告,确实说得上是辉煌。但是广告的辉煌,并不等于是报纸品牌的价值。就像鲍鱼海参,红光满面,也不代表你是贵族。若干年后,谁还记得有这样一张报纸?
所说辉煌的时候,应该就是“南方报系”崛起的时候。不同的是南方报系崛起的不仅是广告收入,更是一种言论风格,精神品质。与此同时,京媒也成长为一方独特的风景,思想交锋互相激荡。可是奇怪的是,在那种宽松环境中,晨报也很难说是一张有个性的报纸,连自己的社论都没有,时评开了一段时间居然莫名其妙地没了,彼时正是新闻评论方兴未艾的时候,很多媒体做得风生水起。主编不太愿意承认报纸是倒在纸媒寒冬下的,可能也有一定道理。
一份报纸,没有自己的言论立场,新闻停留在浅表的事实叙述,不敢深度挖掘。再办下去,就只能从网络上下载转发新闻了,那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关掉省事,省得浪费纸张,污染环境。
无论有多少细节隐情,都湮没在一种大势所趋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一份曾为都市主流媒体的停刊波澜不惊,引起的只是下一个是谁的猜测,这本身就是意义。报纸没了,还有网络,还有手机,什么都不影响,有你不多,缺你不少。老太太在报纸中塞进纸壳,卖给收购站,最后变成纸浆,一箱箱新闻纸源源出厂.....只是,.新闻已不在纸上。
在无法挽回的大势中,比的只是谁先倒谁后倒,如果全按市场逻辑,没有谁会笑到最后,印着字的纸,除了收藏怀旧,都将被取代。寒风中,有人倒下,有人仍在前行,不是因为他更耐寒胜寒,而是因为他穿着毛领的皮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