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橛山、月季山、睡牛山的环绕下,一条河串起了上沟、墩上、黄泥巷、东南崖等8个自然村,当地人把这儿称为“杨家山里”。
年,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将“杨家山里”与邻近的后石沟村进行一体规划,按照“田园景区化、景村一体化”理念打造杨家山里片区。
美丽的杨家山里。
曲径通幽处
山里花木深
驱车而往,一路蜿蜒曲折,直至曲径通幽之处,豁然开朗。
最先走进的是上沟村。村落依山而建,村中建筑错落有致。走在村道上,低头是石板小巷,抬头是白墙红瓦,百年风雨的痕迹雕刻在村落的屋瓦之上。
最老的一处民居已有百年历史,村中引进资金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将来想打造成老茶馆。这处院落是村民杨福淑的旧宅,如今他们一家搬进了一路之隔的新居。村中还有一半房子建于20世纪70年代,这些房子用红砖、青瓦和山石建成,外墙上仍保留着那个年代最常见的标语及建房时间。
村中房屋多是平房。这些房屋历经风雨,沧桑而厚重。漫步其中,仿佛能看到当年上沟村人上山开石、肩扛手抬、千辛万苦建造的场景。如今,这些老屋都被完整保存了下来,成为“留住乡愁”的最好载体。
“也有村民想建摞房,但大家一致认为,建摞房就改变了村庄的味道。”上沟网格党支部书记杨仕民告诉记者。在当地方言中,摞房指的是楼房。年,上沟村制定村规民约,规定房屋可原址翻建,但外立面要统一:房屋腰线以下必须用石头,以上部分要甩浆,但不能磨光。房顶瓦要用大红瓦,不能用琉璃瓦……
当时的远见,保留下了原汁原味的山村。漫步在杨家山里,清风习习,古老村庄静谧宜人。长街深巷,清幽古朴……绿树映衬下的石墙红瓦,营造出鲜明的胶东特色。
上沟村一处具有百年历史的民居。
外观保持原汁原味,并不影响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黄泥巷村,58岁的杨玉梓去年刚刚翻建了房屋,目前正在装修。从外观看,石墙红瓦,古朴自然,进得屋来,瓷砖铺地,厨房、卫生间、沐浴间一应俱全。“屋里还铺了地暖,咱这住房条件一点也不差。”杨玉梓说。
这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记载,明洪武年间,杨氏从“小云南”始迁此处,建立宗祠。多年来,勤劳的山里人利用山区地势,遍植樱桃、杏树、板栗、柿树等果木,使得如今的杨家山里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百年老树更是虬枝盘曲,蔚为壮观。
这里也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因为三山包围、易守难攻的地势,加上当地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共胶县工委、胶县特区委、胶南工委、诸胶县工委、珠山县委等5个县级党组织,以及青岛工委先后常驻或移驻杨家山里,形成了这一地区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杨家山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革命摇篮,被誉为当地的“陕甘宁”“小延安”。
想不到吧,这处处青砖红瓦石头墙,木门老树格子窗的村落,也曾风云激荡,汹涌澎湃。
绿水人家绕
未减旧时颜
浓绿的枝头,星星点点的黄与红,引得游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望“杏”止渴。好在,顺着散铺的石板,来到墩上村的田园会客厅,在这里不仅可以自制杏子果酱,还能享用一杯免费杏酱气泡水,来抚平刚刚望而不得的遗憾。
会客厅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风格简约。桌子上的黄杏咬一口,酸甜可口;尝一粒蓝莓,清甜味美。展厅中,还有玉米、樱桃、粉条、草编、全麦粉,和用被当地村民称之为饽饽蒿炒制的茵陈茶……这些产品均为本地出产,或由这里的农产品加工而成。
田园会客厅既是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的窗口,也是游客与乡村发生互动的链接地。青岛融源杨家山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融源”)副总经理王玉龙介绍说,这里是游客的复合体验空间,既能供应本地优选农产品与特色文创,又能提供休闲娱乐场地和质朴美味的餐饮。到了周末或节假日,这里又是一个大型市集。和村庄集市不同,来这里购物的以外来游客居多。
位于墩上村的田园会客厅。
年,街道请来专家,打造杨家山里片区。片区以上沟、墩上、黄泥巷三村为核心区,主打“原山原水原生态、原汁原味原生活”的文旅基地;以东南崖村为核心区建设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以大下庄村为核心区建设齐长城下的美丽乡村;以后石沟村为核心区建设乡村影视基地。
“这些传统村落融自然山水、民俗民风、建筑美学于一体,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旅游等价值。”王玉龙说。这些最本真的乡土气,正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
为了这份本真,铁山街道、村庄研究制定了《宅基地翻建管理规定》,对新建房屋的南屋、耳房的高度、宽度、建筑风格等,结合村庄实际,作出了明确规定,各村经过村民讨论,将其纳入本村的村规民约中,有效保留了村庄的原始风貌。
当地还精心编制片区总体规划、村落保护规划和人文旅游规划,并使之与街道规划、村庄规划、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相呼应。按照先急后缓、先布点再连片,实行有序有效的保护,节点式联动式的开发。
近3年来,铁山街道加大投入,相继在杨家山里片区投资3亿元,完善了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实施雨污分流、弱电入地、村路升级工作,建设了山里河两岸的田园风光带,启动绿化、亮化、硬化,建设生态停车场、公共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
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
“我们不大拆大建,只对闲置旧屋翻修改造,修旧如故。既尊重村民意愿,也保护传统文化,‘活化’传统村落。”铁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祝增建介绍说。他认为,保护发展传统村落,修缮传统建筑、完善现代生活设施、整治“脏乱差”等,能有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利于遏制传统村落消亡态势。
如此一来,杨家山里片区内,民居、古树、石板路与汽车、游人、农家乐相映成趣,浑然天成。漫步村庄,风中满是淡淡的花香,鸟鸣阵阵,流水潺潺。
推窗能见景
古村出新韵
乡村旅游发展早期,曾有过一味“求新”“求洋”的发展阶段,导致千村一面,失去了乡村的韵味。祝增建认为,保留自己独特气质、足以慰藉乡愁,才能具备活力与竞争力。杨家山里片区逐渐确立起自己的发展方向:既有乡土味,也有高品位。
为保留这份独特气质,“融源”就是铁山街道引进的“外援”之一。
在黄泥巷村的杨家山里院子·旅居壹号,院落设计将中式美学与现代生活方式完美融合。房屋外立面修缮和黄泥巷民居的风格保持一致,延续使用石墙、青瓦、石头山墙,入户院门改为古色古香的木门,使院落整体更符合传统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元素不多,窗前一几两椅,窗外是一处小菜园,芸豆已爬上了架,稍一抬眼,便是远山如画,满眼青绿。
“融源”打造的杨家山里院子·旅居壹号内景。
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小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20岁冒头的杨园园是杨家山里院子的金牌管家。之前,她也在城里打工,回杨家山里没有几年。“能在青山绿水间工作、生活是一份福气。”她说。
61岁的黄泥巷村村民宋金敏和村里几个老姐妹,在村九龙溪边的桥头上卖山货。这种两个一堆,三个一攒的“小微集市”在杨家山里抬脚就能遇到。他们有的是本村村民,有的是邻近村的。东南崖村的一位宋姓妇女就在黄泥巷停车场东侧卖鹅蛋,“8元一个,自家鹅刚下的。这里游人多,好卖。”她热情地向记者推销着她的农产品。
“融源”打造的杨家山里院子·旅居壹号外景。
宋金敏说:“过去山里没好路,山里的果子只能肩挑人扛才能勉强运出去,上好的樱桃四五块钱一斤都没人要。现在新修了路,什么都好卖。”
同在九龙溪边,60岁的王善香开了一家“悠然小馆”,今年3月刚开业。饭馆主要由她和小儿子两口子一起经营,“人多的时候,一天要翻两三遍桌。”来村里的游客多,她家的10多亩樱桃、杏子也多了条销路。“光来吃饭的游客摘走的就接近斤。”她说。
在黄泥巷,像王善香家这样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了6家,其中有3家是今年刚开的。“有时候客人不提前预订都排不上号。今年清明节假期,涌进了5万人。”黄泥巷网格党支部书记袁波说。
在杨家山里,大下庄则以花果闻名。村北的月季山,因生有漫山遍野的野月季而得名。如今,月季山上除了有野月季,当地村民还种了上千亩月季花,多达多个品种。每年5月到7月,满山绿叶红花,香气袭人。除了月季花,月季山上还有樱桃、蓝莓、葡萄、板栗、毛桃等28个种类、近百个品种的水果山货。
两个一堆,三个一攒的“小微集市”在杨家山里抬脚就能遇到。图为在黄泥巷卖农产品的妇女。
农产品卖难是最令农民挠头的事,但这里的村民们并无此烦恼。63岁的村民杨宝群种了5亩多果园,他将三分之二的樱桃卖给了商贩,余下的三分之一自己拿到村北的百果园门口卖给游人。如果实在卖不掉,还有“尚臻”托底。
“尚臻”指的是青岛尚臻百果酒庄有限公司。年,铁山街道考虑到杨家山里果品丰富,为应对市场,防范滞销,引进了这一果酒加工企业。“年,杨家山里突遭大风冰雹天气,小樱桃被打落一地,果农受灾严重。‘尚臻’拿出20万元收购了周边村3万多斤小樱桃,为果农解了难。”杨家山里二村党委书记杨福瑞说。
这些用生长在大山深处的果品生产出来的樱桃酒、桑葚酒、葡萄酒一推向市场,便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而且,这也成为当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一条新渠道。
大山、石屋、石板路,给后石沟村带来的则是新时尚新生活——这里成了多部影视剧的取景地。
“当时靳东他们来拍《温暖的味道》,就是相中了俺们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空气。”网格党支部书记杨宝聚说。
“后石沟村地形地势错落有致,自然环境优美,先天条件优越。能从济南、青岛等30多个村庄中脱颖而出,靠的还是实力。”杨宝聚告诉记者,“街道整合各类资金0余万元,完成了社区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污水管网覆盖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全方位提升后石沟村作为影视基地的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
随着《温暖的味道》在各大卫视的热播,后石沟村火了。独一无二的秀美景色吸引了多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拍摄。
“剧组支付给村集体场地使用费每天元,租用村民的房屋院落,第一天元,之后每天元。”杨宝聚告诉记者,村“两委”把发展影视振兴乡村作为长远目标,对场景收费进行了统一。至此,乡村影视基地的牌子“立”了起来。
曾在影视作品里当群演的宋玉珍老人。
与此同时,络绎不绝的游客,也成为后石沟村火了的生动注脚。“俺养的蜂,蜂蜜纯,游客都愿到俺这里来买。”72岁的村民宋玉珍说。别看她一副农村老太太打扮,可一点都不简单,不仅把3个孩子培养成博士,还时常在影视作品里当个群演,露露脸。“沾孩子的光,美国、上海都去过,还是小村里住着得劲。”老太太笑呵呵地说。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杨家山里,上到耄耋老人,下至返乡青年,都在勤奋耕耘,收获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郭杰向雨瑶通讯员刘伟兰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