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Vensys是全球最早研究开发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技术的公司,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开发该技术的公司之一。Vensys未来主要的收入来源分为三个部分,包括技术转让及技术提成费、整机销售收入及发电收入。目前Vensys已向世界8家公司以技术许可使用的方式转让永磁直驱风机技术并已签订了多个MW机组订单。德国Vensys未来在技术转让、整机销售、发电等方面将获得稳定的收入和利润。
深圳成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提速
20:15
宇宙光伏发电系统如上图所示,大致分三个阶段。首先是设置在宇宙空间的卫星利用太阳能发电,将电能转换成微波或者激光。这是第一阶段。接下来是准确向地面输送电波。最后利用地面的天线接收电波,重新复原成电能。其中最大的课题是卫星。使用过去研发的主流微波作为供电方式时,设置在宇宙空间的发电卫星的成本非常高昂。利用宇宙太阳能生产1座核电站的发电量,即100万千瓦,必须在宇宙空间内,铺设约2公里见方的太阳能电池。如果达不到这样的面积,从宇宙空间到地面,在3.6万公里的供电过程中,电波将会扩散。使用上面提到的太阳能电池时,在地面上也需要设置直径约为4公里的受电天线。由于需要的卫星体型巨大,发射成本自然也是巨大。以发电量为100万千瓦计算,资材的重量约为1.5万吨。即使每次能够发射50吨,也要发射300次。因此,资材的运输不能使用一次性火箭,必须将航天飞机等可以重复使用的太空飞机实用化。在此前提下估算,整体的成本至少需要1~2万亿日元以上,考虑到利润,以现在的技术还难以实现(JAXA工作人员)。供电方式不只是手机等使用的微波。JAXA还考虑采用波长仅为微波约5万分之1的激光。微波可以不受天气影响进行供电,但如上所述,微波存在导致负责供电的卫星和负责受电的天线大型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激光虽然能实现装置的小型化,但容易受到云和雨的遮挡,无法充分发挥宇宙太阳能的优势。而且,如果天线受电不准确,还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二者都各有长短。除此之外,包括如何确保设置受电天线的大片用地、如何取得宇宙光伏发电使用的电波波段在内,课题还有很多。考虑到这些情况,美国决定冻结计划。那么,日本为什么还在坚持研究呢?这从2015年3月在兵库县内进行的验证实验可以一探究竟。JAXA、推进机构、三菱电机等,开展了将电能转换成微波,向54m开外的受电天线发送的实验,得到的电能超过了预期。54m与3.6万公里似乎相去甚远,但推进机构的中村说:只要建立起根据受电部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准确输送电波的技术,就能提高转换效率,延长传输距离。
实验室建成后,清华大学主导的中国暗物质实验(CDEX)在这里尽情“施展拳脚”。CDEX于2013年9月在国际权威物理期刊《物理评论D》上发表首个研究成果,这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开展暗物质实验研究的物理结果,该实验成果在低能区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确立了CDEX实验组在国际暗物质探测领域内第一阵营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