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刑》这本是莫言花了五年的时间创作出来的,被莫言称之为是在“捍卫长篇小说尊严”的书。但是光从名字来看,我觉得像极了某些网站里的狗血小说。
那些深深宅院里的尔虞我诈,生死离别的戏码立刻就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好奇,一个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怎么能够写出这样的狗血剧情。但事实告诉我,大师毕竟是大师,这并不是进一步狗血小说,而是是一场血淋淋的悲剧。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确切的说是在光绪年间。但是,还穿插着咸丰皇帝在位之时的故事。小说以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遭到山东人民反抗,随后袁世凯出兵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再到八国联军攻占京城。
慈禧携光绪帝仓皇出逃这段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山东高密县东北乡猫腔创始人,孙丙因为妻子女儿遭到外国人侮辱最后惨死,所以纠集了广大农民起义反抗修建洋人,但是起义遭到镇压最后以失败告终,孙丙因此受到非人的刑罚檀香刑的折磨而惨死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最主要的人物就是孙丙,这个一生都充满了戏剧性的人物。年轻的孙丙是一个放浪不羁的唱戏的,走南闯北带着他的茂腔戏班子。看上去,他简直是渣男楷模,不仅四处留情不顾妻子,就连女儿在他眼里都不重要。
你看小说前部分的描写,孙丙简直就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烂人”。但是凡事都会有转机,在孙丙的胡须被人薅去之后,他便像是雄狮没了鬃毛一般泄气了。他开始放下了过往的骄傲,开始过平淡的生活。
莫言在小说中混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孙丙的胡须,还专门设置了“斗须”这个情节。孙丙的胡须和他女儿眉娘的大脚正好相反,前者是引以为傲的标志,后者是想要隐藏的“缺陷”。
其实,胡须也好,大脚也好都只是束缚住人的外在附加件,但是久而久之这样的外在附加条件就会和人的内心混在一起,成为了内在条件,成为了一种束缚。
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是并不是说浪子想回头便能安稳的。武侠小说里多少人是在金盆洗手后被害死的。孙丙的好日子过了几年后,就迎来了改变他一生的转折点。
这一部分的情节描写之详细让人难以再读下去,那种有理说不出的感觉实在是叫人心酸。令人难过的是,那不仅是小说还是一段血淋淋的历史。我的心里就算是有无限的悲哀难过,心酸无奈也只能看着白字黑字写着的屈辱。
虽然在上学的时候这段屈辱的历史在就不止学过一遍,但是当他再次以一种文学作品的方式呈现在眼前的时候,依然是百感交集。
历史课本的描述总是笼统大概的,远不及小说中的细致描写。莫言那些悲剧揉碎了,一点一点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就像是那根檀香木一点一点插入孙丙的身体里一样。
我个人认为,这本小说有三个最大的特点:结构,语言,猫腔戏。
首先就是它的结构,小说分为“凤头”“猪肚”“豹尾”三个部分,但是这三个部分是在交代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和结尾,但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凤头即是开端,猪肚即是发展,豹尾即是结尾。这三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重叠。
“凤头”和“豹尾”部分用书里的人物视角来写,用五种不同的视角来描写相同时间发生的事情。这样的写作手法比较奇特,给读者五种不同的视觉体验。
也避免了一直以一种人称描写难免会带有的人物主观情绪,影响读者做出判断的问题。每一种不同的视角都是该人物的主观情绪体现,这样不仅能够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立体,也有助于舞者更好的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理解故事情节走向。
而中间的“猪肚”部分,这是一种第三人称的客观角度剧讲述故事的前后。作者转变了叙事角度,将第一人称转化为第三人称,是为了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更好的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似乎有要验证之前书中角色说的话的意思。
在第二部分,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能够更好的将书中除了主角之外的角色人物形象展现出来。例如钱丁夫人这个裹着小脚的大家闺秀除此之外,第二部分更像是留给后人看的资料,对前后以第一人称所描写的东西进行了补充说明。
小说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语言。不可否认的是,《檀香刑》这本书确实是一部重口味书籍。因为书中人物的原因,这本书的文字可以说是既H又暴力。
书里的女主角孙眉娘这样一个风流的女人,书中有很多关于这个女人调戏别人和遭到别人调戏的描写。孙眉娘是个既漂亮又风骚的女人,在她的眼里,她的美丽是一种资本,是她作为女人的通行证。所以书里有很多关于眉娘身体和动作的描写。
你必须承认的是,这样的描写既吸引你,又不会让你停止思考。从莫言的这些文字当中,我能充分的感受到一个女性的身体之美。但是,即使莫言把孙眉娘写的再风骚,你也丝毫不能指责他这是对女性的不敬。
因为,孙眉娘的行为多数迫于无奈,在她的内心深处,钱大老爷才是她的白月光。事实上她也一直这样做着。我很佩服莫言,能够把孙眉娘塑造成一个既风骚又纯情的人物。又或者说,这样的人其实是那个悲哀时代的产物呢?
而另一个人物赵甲是个刽子手,莫言借赵甲之口把刑场上的事情说得一清二楚。书中有一段关于凌迟的极为详细的描写,描写出的场面堪称血腥。莫言详细的描写仿佛让你身临其境,让你觉得你就是当时台下的看客,不仅让人背后出了一身冷汗。
还有书中其他借着赵甲之口详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各类酷刑,真的就如书中所说:“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罚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让人忍受了最大痛苦死去,这是中国的艺术。”
这部小说的语言让人觉得有一种江湖的味道,就像是从前人们在天桥底下听说的话本一样。一字一句的描写都扣着人的心弦,引人看下去。但是让人失语的悲剧剧情,又让人不忍心再往下翻阅。有人说这本书的语言像一盘臭豆腐,初次闻它是臭的,但是越嚼越香。
确实是,莫言的语言文字是禁得起细细品读,慢慢推敲的。但是在初次读他时,就会给人一种看武侠小说的酣畅淋漓之感。让人觉得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这大概就也是一本小说极大的魔力了吧。
小说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穿插在小说当中的猫腔戏文。猫腔戏这是一种独属于莫言家乡地区的艺术形式,莫言花了很大心思为他写了戏文。
这本书既是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完整的猫腔戏文。模仿猫的叫声,再配上如此悲惨的故事。在品读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想象到,如果这时在台上表演那该是怎样一种婉转凄切的旋律。
就是把整部小说看过两三遍之后,你才会发现小说的叙事也如同戏剧的发展一样。作者故意使用了大量的韵文,有意的使用戏剧化的叙事手段,制造出了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
在莫言看来,民间的说唱艺术,其实也就是小说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前文说,这部小说的语言给人一种天桥说书人的话本的感觉。
一九九六年的秋天,莫言开始动笔写《檀香刑》。这是一个围绕着火车和铁路展开的传奇故事。莫言写书很容易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但是对于《檀香刑》这本书,莫言舍弃了很多。
就像他自己说的“放了一段时间回头看,因为明显的带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于是推倒重来,许多精彩的细节,因为很容易有魔幻气。也就舍弃不用。”这部小说虽然是关于火车和铁路的,但是莫言却决定把火车和铁路的部分减弱。
为了保留更多的民间气息,有更纯粹的中国风格,作者大胆的舍弃了一些东西。把整部小说看完,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很小的部分的放大。如小说中所说,中国人在创造刑法方面似乎有某种特殊的天分。
但是这样的天份在过去,只惩戒有罪之人的,而对于孙丙来说,他算不上一个有罪之人,甚至是英雄。
中国的刑罚从惩戒有罪之人转变到惩戒英雄,在这些酷刑下,隐藏的是那个时代莫大的悲哀。我们现在以后世人的眼光去回望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还是能清楚的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历史事件的触目惊心。
好的作品不仅让我们回溯过去,更是让我们以史为鉴,照见现在,警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