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开始,我就在邳州港这个“小天地”里从事业余的新闻写作。我把对写作的痴情融进那块块方格之中。年6月,我的第一篇稿件发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33年来,我先后在《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中国煤炭报》、《中国水运报》、《中国计算机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江苏工人报》、《港口科技》、《港口装卸》、《中国计算机用户》、《计算机世界》、《邳州日报》、江苏电台、江苏电视台、徐州电台、徐州电视台、中国红色旅游网、文化佳园网、邳州文化网等全国余家报刊、广播电台和网站发表新闻、诗歌、散文、言论、随笔、小小说等两三千余篇,并被60多家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我的新闻图片曾经获《新华日报》好稿奖。
掌握新闻导向,杜绝假新闻。不断充电学习提高政治觉悟,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导向。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不能失实,几十年来我没有出现假新闻。
要有新闻敏感性,多渠道获取素材。有的通讯员常常抱怨没有新闻可写。我告诉他们,新闻到处都有,关键要看你如何去发现。处理日常事务、阅读办公文件和资料、参加会议、听报告、与同事们一起“侃大山”,都是我获得新闻线索的渠道。认真写作,提升作品质量,文章写好后被很多报刊采用,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认真采写,靠质量取胜。有的通讯员问我:“你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一年发表那么多稿件,究竟认识多少编辑啊?”说实在话,我一个编辑也不熟悉,完全靠稿件质量敲开报社的“大门”。我坚持写作。晚上,别人都在娱乐时,我就抓紧时间读书、看报或者写稿。开夜车,加班加点写作是常事。每天下班后,在夜深人静时开始写当天的宣传材料。宣传工作就是这样,大家觉得事情结束松一口气的时候,我却开始绞尽脑汁,小心翼翼地写稿件。写出的稿件我会反复推敲。我认为,靠拉关系、走后门,只能偶尔发几篇稿,绝对不会长久。
文章标题要多样化。基层通讯员写的稿件往往是消息,包括会议报道、竞赛活动报道等,而这也是编辑部收到最多的一类稿件。如何吸引编辑的注意力?我就在创作标题方面下工夫,平时多注意调整思路,创作出了《爬格子的苦与乐》、《耐得寂寞苦读书》、《用航天精神指导我们的工作》、《莫把口号创新当工作创新》等文章,被一些报刊采用。
要给自己定一个“量化考核”目标。基层通讯员易犯“冷热病”,心血来潮写一阵子,工作繁忙就放下了笔。为了克服这种“冷热病”,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除了给《邳州港报》、《邳州日报》、《江苏交通报》投稿外,每月至少要给《江苏交通报》、《江苏工人报》、《中国交通报》等报纸投两篇稿,争取有一篇登报。
要舍得投资订阅报刊。虽然单位订有一些报刊,但我还是从工资中拿出一些钱来订了有关新闻写作的报刊来开阔眼界。基层通讯员与新闻界接触少,知识面窄,需要通过多阅读来提高写作能力。我每年自费订报刊的钱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所订报刊多达几十种。了解新闻动向,看看这些报纸需要什么内容,有针对性的投稿。
青春变成了旧照片,旧照片变成了回忆。而我一直在新闻写作的路上。最近写了《弘扬中国女排精神》、《用心“雕琢”幸福生活——记邳州闻名的根雕艺人袁宗保老人》、《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写在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炮车中学语文教师黄晓梦获殊荣》的文章,宣传正能量。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必须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是最基本的。没有这种精神,“小天地”里不可能有“大作为”。要弘扬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讲好邳州故事,传播邳州好声音,为邳州而写,为邳州而歌。如今,虽然我已退休,但是我写稿的热情依然没变。我时常写一些新闻、诗歌、散文、言论、随笔、民间文学等,待到年老时,阅读起来会是个美好的回忆。在这里我希望基层通讯员们多学习勤写作,祝愿大家多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