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刘玉涵通讯员刘杨
8月4日晚,根据莫言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江苏大剧院原创话剧《红高粱家族》在江苏大剧院拉开首演大幕。
剧场之中,铿锵之声不绝,高密东北乡人的血气方刚、生生不息的力量,深深感染着在座观众。令人惊喜的是,原著作者莫言也来到现场,和现场观众共同见证了话剧《红高粱家族》的全球首演。
《红高粱家族》的制作团队强大。除了原著作者莫言加持之外,还由被称为“中国戏剧界的传奇”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系主任牟森担任总叙事、编剧和导演,以及金牌制作人李东担任制作人。
话剧《红高粱家族》力图用舞台的语汇,表达莫言这部长篇小说的气质品格,多维度、多方位刻画中国大地上顶天立地、不屈奋斗的人民群像。
《红高粱家族》的首轮演出杭州站将于年9月2日-3日在杭州运河大剧院上演,现已开票。
在观看首场演出之后,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备受感动,有感而发赞叹“不羁、不屈、不息”的“红高粱”精神:
不羁、不屈、不息
——牟森戏剧《红高粱家族》观后有感
文/高世名
这部戏剧是莫言《红高粱家族》的一个全新的版本,也是牟森华语文学叙事经典系列的又一件重要作品,看了之后特别让人感动。
一到南京,我就对牟森说:“当年张艺谋的电影只是表现了红高粱,这次的舞台上我期待看到的是家族”。昨天晚上,牟森和他的团队做到了。
高密东北乡就是红高粱家族——这些“英雄好汉王八蛋”们生长繁衍、爱恨斗争的山河大地。一方水土一方人,在这里,土地就是人民,人就是民,民也是人。故事里有三代人,这三代人血脉和身世相连,命运和思想相通,可以说,我就是我父亲,也是我爷爷。因为所谓“家族”就是这个高粱种。
小说里讲道:“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后文讲到在二奶奶坟前到感悟——那种“家兔子气”和“杂种高粱”,后者再没有了红高粱血色的辉煌。
这让我想到了今天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的振兴,今天人已经不一样了,用小说里的话——都是“杂种高粱”。我很想问莫言的是:37年后,你如何去面对、如何去书写高密东北乡的今天?
所以在今天,《红高粱家族》显得更加重要。
高密东北乡,一个红高粱家族、无数男人女人们曾经在这里扎根、生长、衰老、死亡,埋葬、腐烂、繁衍、重生。他们高粱般的生命、动物般的本能、简单粗野的道义,他们的浪漫和欲望,生机勃勃,放浪不羁,直接快意,同时又千回百转,东奔西突。
这个红高粱家族,在高密东北乡泥沙俱下的墨水河畔,日夜生长,无边无际,生生世世,他们的生命故事伟大而又微薄,悲凉而又壮丽,混莽而又寂寥。
《红高粱家族》这出戏用舞台剧的方式很难呈现,莫言这部小说最动人之处是错综复杂的时空转换和生猛的语言。这是莫言在三十岁出头创作的作品,有着表演性极强的语言,饱满的感官知觉,尤其是色彩、声音和文字的通感联觉。
我们知道,美学是感性之学,色彩和声音通过文字是被痛快淋漓又奇诡多变地展现出来,有时候甚至“用力过猛”。但这是意识流在现代汉语中的早期实验,自有一种原始的生机与勇敢、激情和力量。然而,这种语言的艺术和感性之学如何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这是这部剧的第一个难点。
原著另一个大特点是错综复杂的时空蒙太奇,三代人、一甲子的世事变迁、岁月轮转,构成了那个令人爱恨交织的“纷乱不安的宏大世界”。但是这种八十年代酣畅淋漓的“意识流”实验,在舞台剧中如何呈现?这是这部剧的第二大难点。
这几天,我边读小说边替牟森担心,这是极难的任务。但是昨天晚上,舞台上的表现令人感动。他们以看起来相当古典的方法来演绎这部高度实验性的作品,把原著中最核心的部分拆解、重组,把错综复杂的时空蒙太奇还原成编年史式的时间线,在极简的场景设置中一幕幕地展示出来。
八十年代末,牟森就是先锋戏剧的旗手,这几年他重返舞台,却极强调经典的结构意识和叙事工程。这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