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慈禧太后为什么命令用钝刀斩杀戊戌六君子
TUhjnbcbe - 2024/12/29 9:03:00
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年9月28日,慈禧不审而诛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是指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六位维新派志士,他们为了变法救国,跟康梁二人极力支持光绪帝改革变法,结果失败被捕。由此,被在北京菜市口被执行死刑,慈禧不光要杀他们,而且还要慢慢地杀!想死,也不会让他们死得痛快,要让他们慢慢品味临死前的恐惧!因为慈禧恨透了这几个人,为了出口气,使用的工具是一把名为“大将军”的钝刀斩首。说起这个,还得源于戊戌变法。

戊戌政变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捕

谈论戊戌变法,首先涉及人与派系的问题。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派系,哪怕无比厌恶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派系政治,却不得不承认这一残酷事实。

话说戊戌年的政治派系,一是帝党与后党,二是守旧派(顽固派)、维新派(改革派)与革命派,当时革命势力犹如星星之火。

康、梁开始“频集通才”,游宴鼓励,募集资金,筹备立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维新派组织的最早的政治团体是强学会。

强学会的组成人员比较复杂,既有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又有文廷式、陈炽为代表的帝党官员,而袁世凯、徐世昌等人又与军机大臣李鸿章的亲信张孝谦关系甚密。可见其派系迷离,组织松散。

北京强学会初具规模后,康有为让梁启超独留京城,主持报务,照顾学会,自己则奔赴上海,发起上海强学会,后又创办《强学报》为上海强学会会刊,吸引了江浙一带的维新志士。

这样,京沪呼应,南北“合群”,竞相鼓吹中国自强之说,变法维新思潮迅速蔓延。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是一腔热血忠君爱国,谭嗣同悲愤至极,决心“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推翻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政权,拥立光绪帝复辟,恢复变法新政,结果碰得头破血流。

强学会的发展引起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强烈不满,年12月,清廷封禁了发刊才一个多月的《中外纪闻》;次年1月,清廷又下令解散京沪两地的强学会,企图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将维新派扼杀在摇篮里。

戊戌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竭力反对,面临着危机。在光绪皇帝“诏定国是”后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就开始反攻。

此后,她突然拿出一道命翁同龢开缺回籍的诏书,强迫光绪帝宣布。翁同龢是皇上的老师,帝党的首领,又身居要职(时任军机处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热心变法。

当时满朝大臣,半皆后党,唯有翁同龢对皇上忠心耿耿。慈禧太后以“出言不逊”、“揽权狂悖”为由,要革除其职,目的是为了剪除皇上的羽翼。所以皇上见此诏,心惊胆战,手足无措。

翁同龢一走,皇上就失去了变法的重要助手。为了进一步挟制光绪,削弱维新力量,慈禧太后又胁迫光绪下了另两道诏书。

一是凡二品以上新官授职,皆须到她面前谢恩。这样就削弱了光绪的用人权,使高级官员的任免权牢牢掌握在后党手中。

二是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是慈禧第一亲信之臣,恭亲王奕死后,他不入军机辅政,而为北洋大臣,实是承太后旨意专为节制北洋三军(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建军),控制重要的武装力量。

这些招着实阴险毒辣,梁启超认为,翁同龢被罢官,荣禄掌握兵权,慈禧召见大臣,便已经埋下了变法失败的种子。

然而,光绪帝也利用手中掌握的起草上谕、发布诏令的权力,不失时机地任用新人,打击后党。

其中最大的举措莫过于罢黜礼部六堂官和擢用四京卿。8月下旬,礼部主事王照上奏,请皇上东游日本,考察日本的变革情况。

礼部尚书许应骙、怀塔布拒不代奏,王照责以阻遏新政,并欲往都察院递折。怀塔布等不得已答应代递,但又作折弹劾王照“咆哮署堂”,图谋不轨。

9月4日,皇上发布上谕,斥责怀塔布等故意扣押王照的奏折,认为这是礼部官吏不尊重皇帝,因而革除了礼部尚书怀塔布等六名官员。

并对王照进行了表彰,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因阻挠一个部员的条陈,竟将礼部全堂革职,其用意十分明显,就是要给仇视变法的顽固派一个警告,打击一下后党的嚣张气焰。

次日,光绪又下诏擢用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四位维新人士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

梁启超认为,此时的光绪皇帝已经意识到了顽固派的阻力之强大,皇帝大有豁出个人安危以求变法的心愿,因而更加大胆地启用新人,推行新政。

光绪提拔杨锐等四人亦是用心良苦,由于慈禧太后和守旧大臣特别疑忌康有为,光绪自不敢明用,而杨锐、刘光第都是保国会会员,与康有为同声气,林旭和谭嗣同分别是康有为的弟子和最信任的人。任用此四人为军机章京,也就使得皇帝和康有为之间有了可靠的联络渠道,而不必受制于人。

罢免六堂官和擢用四京卿,震动了整个朝廷,守旧大臣惊恐万分,于是也就加速了后党的政变阴谋。慈禧太后和荣禄早就有废立之谋,他们计划10月乘光绪到天津阅兵之机,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捕杀维新志士。

在8月24日时,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发布巡幸天津的日程,光绪察觉,后党废立政变的阴谋已经露出端倪,于是,他誓死不往天津。

光绪皇帝不按照慈禧的安排去天津一事已经朝野皆知,此时正值革六堂、擢四卿,守旧大臣侧目相视,后党再也不能容忍了。

9月5日,被革职的怀塔布等人,前往天津与荣禄密谋。几天后,御史杨崇伊等数人,又往天津与荣禄筹划。在他们精心布置下,荣禄调聂士成之军人驻天津,以防袁世凯,又命董福祥之军移驻长升店,以防北京有变。

刀光剑影预示着“血雨腥风”即将到来。光绪已感到皇位坐不稳了,于是连下两道密诏,一道命康有为等人妥速筹商,挽救危局;一道让康有为出外逃命,以图将来。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读完密诏,痛哭流涕,发誓誓死保卫皇上。由于情况紧急,容不得多思,他们决定劝说袁世凯用武力勤王救驾。

袁世凯是一个善于伪装、工于心计的人。甲午战争以前,他是张謇的学生,与翁同龢同属主战派;甲午战争以后,他又靠拢帝党,加入强学会。

在维新派看来,袁世凯是拥护变法的,是可以利用的,更重要的是他在天津小站练兵,手中有精兵,是必须加以利用的人。

康有为认为在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中,只有袁世凯是维新派可以依赖的。现在情况紧急,康有为自然要起用此人。

于是,他和谭嗣同向皇上保荐袁世凯,召他进京,准备给他参谋部长的职务,让他用手中的兵权和武力,保护皇上,支持变法。

9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令专办练兵事宜。为慎重计,谭嗣同于9月18日专程到北京西郊法华寺袁世凯寓所,当面向他交代了保护皇上、诛杀后党、清肃宫廷、恢复帝权的“不世之业”。

袁正色厉声地表示,作为皇帝的臣子,救护皇上是他义不容辞的义务,他愿意出力。当谭激以荣禄不好对付时,袁大言不惭地说:“诛荣禄如杀一狗耳。”谭遂放心而去。

然而,袁世凯深知皇上手中无权,改良派更是纸上谈兵,废立政变就在眼前,光绪将不能自保,投靠他等于白送死,而卖主则可以求荣。

20日,袁世凯请训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连夜将消息告诉慈禧太后。次日,慈禧由颐和园回宫,将光绪囚禁于瀛台,又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由她出来“训政”。

至此,“百日维新”宣告结束。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前后只持续了10天,便昙花一现,化为乌有。

但这并未能解慈禧心头之恨,所以戊戌变法中的“戊戌六君子”,不仅惨遭慈禧杀害,还使用最钝的“大将军”刀具执行砍头。

用大将军钝刀砍头,是为了解恨撒气

当戊戌六君子被捕后,被处死,那是必须的,但怎么死法,却是有讲究的。清朝判以极刑,是根据罪犯的身份来选择斩头刀具的,越是高官越是会用最钝的刀执刑。

按戊戌六君子罪行,应处以凌迟之刑,但光绪十一年的时候,凌迟这项刑罚被废除了。

所以慈禧下令用钝刀斩首戊戌六君子,特别是谭嗣同,命用最钝的将军刀去斩杀。一般执行死刑,都是手起刀落,人头落地,毫无痛苦。但用钝刀斩首,无法一刀毙命,往往在死之前还要遭许多罪,相当于受凌迟之苦。

为什么同样是砍头,刑具还不一样呢?

一来根据身份不同,行刑的时候也会有明显差异。二来,犯罪罪行不同,所以行刑时根据罪孽程度,选择刀口不同。

一般普通百姓都是用的最锋利的刀,一刀下手都毙命,不用受太多的苦。但越是高官、越大的贪官,统治者都非常痛恨,尤其叛变的大臣,对国家造成的伤害就越大,这种人就用越钝的刀斩,因为用钝刀有一种警示之意,也是对百姓的一种交代。

再来看戊戌六君子,都是维新派的重要成员,在慈禧眼里,康党无疑是她最痛恨的,加上康有为和梁启超连夜逃跑后,她便把所有的憎恶都扣在谭嗣同等六君子头上。

加上,慈禧还想以杀一儆百,达到警告光绪还有其他革命者的目的。所以为了达到最佳“警示”效果,命令用“大将军”最钝的刀具。

菜市口人山人海,麻木的人群拿砍头当热闹看。戊戌六君子被押上了断头台,一时间众人大欢呼叫好,但被押上断头台的谭嗣同仍然无比从容。

谭嗣同不是第一个被砍头,第一被砍头的康广仁,在维新变法中,他极力劝阻过康有为。他认为,慈禧手中大权在握,皇帝手里连个大头兵都没有,而且守旧者人数最多,远过于渐进与激进之总和,光用嘴皮子变法是没用的,注定要失败。

当时慈禧恨透了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兄账弟还,慈禧拿康广仁还康有为的债,把他第一个推上了断头台。

慈禧命用钝刀执刑,被钝刀一刀一刀折磨,鲜血汩汩然冒出,但是脑袋还装在颈脖上,最终砍了几刀才把头砍下来。

谭嗣同是第二个被砍头,慈禧以为谭嗣同看这此情景,会面露惧色,但谭嗣同面不改色,临刑前,他曾豪迈吟出这样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仰天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当天慈禧命人以最残忍的方式处死谭嗣同。对,使用的是没有没有刀刃的“大将军”,且多年未被启用,既钝化又生锈的刀具。刀越钝,就越符合慈禧所期待的效果。

一来是杀一儆百,让百姓看到这些所谓的新政执行者是如何的下场。二是为了出一口气,因为她对康党就是切齿之恨,康有为逃跑后,她将所有的憎恶扣在谭嗣同等人头上。

所以在执刑当天,用最残忍的方式。即便周围看热闹的人闻声要用“大将军”刑具,却也连声叫好,但谭嗣同面不改色,从容赴死,由于一直砍不下来,刽子手只得把他压在地上按着用刀狂砍,当他的人头落地的时候,围观的人群发出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甚至被辱骂。就这样,谭嗣同等六君子英勇就义!

慈禧杀了戊戌六君子,她倒是痛快了,但却让整个清朝跟她陪葬。

写到最后

从年7月到同年9月,变法在持续了仅仅一百天之后就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砍头,这场理想主义运动鼓舞了当时推动辛亥革命的众多知识分子。戊戌变法虽然是一次不成熟的改革运动,但它也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和必然,当时“人心思变”,连慈禧对改革也是点了头的。但没想到最后光绪和维新者蹬鼻子上脸,竟然施行谋逆,发动军事政变,恨不得对他们千刀万剐,所以要用钝刀砍头,解恨撒气。

在戊戌时代,说要改革,慈禧只是口头说说而已,真要实行改革,就会侵犯她和她周围人的利益,改革必然是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触犯了她的权力利益,她就必定要拼命反对,这就是“叶公好龙”。

改革越是深入,触动的面就越大,反对也愈加激烈。光绪罢免了她的亲戚,连个招呼也不打,怒气就上来了,还能不反对?如果说慈禧不是守旧派,那么当年就没有一个守旧派了。从政治上说,慈禧既是个有心机有权术的人,又是个浅薄、短见、昏庸的人,她并不认识到国家和她自己的长远利益所在。在国家危急的关头,偏偏,一手扑灭了改革并杀害了六君子,这是极大的悲哀与不幸!

1
查看完整版本: 慈禧太后为什么命令用钝刀斩杀戊戌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