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清明时节雨纷纷点石斋画报妖怪谱新时代
TUhjnbcbe - 2025/1/6 20:09:00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到了追思先人,扫墓祭奠的时节。因是祭祀之日,清明节又被看作是鬼节,与中元节、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在清明时节,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末的《点石斋画报》的精异志怪故事。《点石斋画报》中将传统的狐鬼志怪小说、通俗传奇的题材绘制成画报的图像内容物,并加以新知的点染,从而成为一大特色。

《点石斋画报》(-)创刊于光绪十年(),是中国最早的新闻画报,由英国人美查(MajorErnest)创办。美查将西方的现代媒体模式引进中国,并且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创了新闻画报的崭新领域。《点石斋画报》以画为主,文字为辅,颠覆了传统的图文关系,也改变了民众看新闻的方式。

画报每期有8张双页黑白图画,每图配有文字说明。至年底画报终刊时,共发行了号,前后共刊行近五千图,均为石印版画,其中多有怪力乱神之图像,因是新闻画报,故而妖怪事件皆带有目击的现场感,带有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它采用中国传统白描技巧,参用西方透视画法,以时事新闻画为主要题材,介绍了有关火车、轮船、潜艇、气球、电报、电灯、空中跳伞、艺术、服装等西方“新奇可喜之事”,同时也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奇人奇闻、灵异志怪、家庭伦理、官场现形、女性、妓院、饮食、医疗方面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生动地展现了晚清各阶层人群的思想涌动和社会变化,兼具新闻性与通俗性,是研究近代史重要的图文史料。

吴友如画作

说起《点石斋画报》,不得不提画师兼主笔吴友如。吴友如自幼喜欢绘画,能融合清代名画家钱杜、任熊等人的画法,自成一家,擅长人物肖像画,曾应召至江宁(今南京)绘《金陵功臣战绩图》。是一位将传统民间艺术与新的石印技术结合的画家,也是近代著名的新闻、风俗画家。

避雨遇鬼

江宁府(今南京)有一人为人跑腿送信,风雨无阻,从不误事。有一次送信去镇江,半路上下雨了,仗着道路熟悉,便冒雨前往。雨越下越大,他想起前面有个土地庙可以避雨。土地庙已经荒废,刚进去就听到有窸窣之声,急忙藏在佛龛后,只见电光一闪,有一个毛茸茸的怪物边跳边叫,眼中有亮光跟雷电相互激荡,原来是个僵尸。这是附近人家寄存在庙里的灵柩。快要天亮时,僵尸返回棺材,他赶紧出门,到了镇子上,口吃不能说话,原来是惊魂未定,面如死灰,当时真是心胆俱裂。

生魂忘死

在京城开酒馆的多是山东荣城县的人,有某君与相邻的商肆因债务纠纷,埋伏在路上将邻人杀死,按律当斩,某君与刽子手熟识,给了钱,叮嘱说:“但愿你能让我少些痛楚。”刽子手答应了。行刑之前,刽子手用力扣了他的头,说:“刀刃要来砍了,快走。”某君奋力挣脱,魂魄离开了身体,直奔雄县饭馆中,还是做伙计。因善于做菜,深得主人欢心,主人将女儿嫁给他,一年多以后,主人去世,某君成了掌柜的。有一天刽子手去雄县,正好来到某君的店里,某君见了,前来感谢活命之恩。刽子手吃惊地问:“你是谁?”某君说:“我就是你放走的那个囚犯。”刽子手答道:“你错了,若是你,当初早已经死了。”某君听后,瞠目结舌,当即倒地,衣服像蝉蜕一样脱落在地上,人已不见。魂魄在死刑之前离开身体,或是求生欲太强,竟然忘了自己已死,还在饭馆做了掌柜,娶了妻子,直到遇见刽子手,才说破真相,这一年多,真如黄粱一梦。

假鬼勾魂

某县衙后有一条窄巷,宽度仅容一个人通过,其中多有怪异。有个人叫任住,对县里某差役说:“你要是敢到这条巷子里,我愿请客。”差役答应了,任住叫了几个人等在巷外。差役想吓一吓众人,便披散头发,脸上涂黑,身穿白袍,到了巷子里,见对面来了一个人,和自己一样的装扮,也是披头散发,脸上涂黑,差役以为是任住等人假扮的,对面来人递给差役一件东西,差役接过来揣在怀里,擦肩而过,一句话也没有说。到了巷口,众人见了差役,大惊,后来才知道是差役。这时酒宴已经设下,差役便问:“刚才扮成鬼和我走了个照面的是谁?”众人都说没有,差役拿出怀中那件东西,原来是城隍的勾牒,勾的是任住的命,任住倒地而死。本来是扮鬼吓人,却遇到真鬼,真鬼把假鬼当成了自己人,送来的勾牒正是勾的始作俑者,一连串的巧合。

扇化骷髅

太平天国尚未占据南京时,一书生在茶馆里喝茶,看到一个道士拿着扇子,四处化缘,书生多有施舍。有一天道士又来了,对书生说:“这里将有变乱,为何不离开?”书生不太相信。转过天来又遇见道士,道士说:“不信我的话,就要危险了。”说完,道士用袖子拂过书生的脸,书生看街上的人多是断头缺脚的鬼,大惊失色,当即决定离开这里。道士送到了城外,送给书生一把扇子,说:“看到扇子会笑的人,便都是鬼,不要停留。哪里有见了扇子不笑的人,便是安全的地方。”书生走了三四天,才看见有不笑的人,又按照道士所说,把扇子扔在田间。走了没几步,扇子已经变成骷髅。这个故事以谈鬼怪为外壳,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带来的灾难。

鼠精作祟

上海奉贤县有一监生任某,家财丰厚。家中有鼠为患,设法捕捉,杀死老鼠无数。这天任某在家睡觉,忽见有几位壮士从床下走出,每人身高仅一尺有余,衣着华丽,眼光炯炯,嘴里说着一种听不懂的语言。其中一壮士抽刀跳上床,掀开被子,猛刺任某。任某赶紧用枕头扔过去,没能打中。众壮士一齐冲上来,任某喊来了仆人,拿着棍棒驱逐,众壮士不见踪影。人们都认为这是鼠精作怪,奇怪的是,老鼠胆子最小,成精之后却勇猛异常,简直是猖狂到了极点。

水怪搏人

焦山位于江苏镇江东北,长江中的一座山岛,东汉隐士焦光曾在这里隐居,因此得名。南朝时有人在此埋葬了一只鹤,并作摩崖石刻,即闻名遐迩的《瘗鹤铭》,此人没有留下名字,据说是一位仙人。焦山往西十里有金山,《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便是这里。到了清代,某君在焦山读书,夜里趁着酒力,在山上演练铜鞭。这时江中跳出一个怪物,朝岸上奔来。这个怪物长着鱼头,人的身子,手像蒲扇,高约丈余,腿像柱子。某君大惊,忙用铜鞭去打怪物的头,打中了鼻子,怪物吱吱大叫,伸开臂膀来抓某君,某君见怪物的腿是直的,不能弯折,便矮着身子突进,用铜鞭打它的腰和胯,怪物愈发恼怒,某君力不能支,躲进了御碑亭,怪物高大,被挡在亭子外,便抓了亭子上的瓦朝亭中掷去,两手摇动亭子,眼看就要倒塌。这时一生鸡叫,天亮了,怪物忽然惊觉,忙跳进长江,某君才得以脱身,从此夜里不敢开山门。

鬼能驱贼

清朝光绪年间的天津,有一妇人的丈夫去世,灵柩尚未安葬,停在院中。偏巧有贼前来偷东西,隔着窗户偷去了衣服,妇人出门大声呼叫,贼人受惊,居然倒地昏厥。这时邻居们都跑来看,等贼醒过来,自称见到一大鬼,血盆大口,青面獠牙,叫声像霹雳一般,直扑过来,因此受惊倒地。妇人和邻居均未见鬼,只有贼一人可见可闻,是亡魂出游,还是贼人心虚?一切不得而知。鬼能驱贼,真是恶人自有恶人磨。

龙斗僵尸

河南西华县东乡有个缪姓老翁,在瓜田边看守瓜,夜间看到有女人经过,每天半夜三更时出现,身着红衣绿裙,天快亮时就回返,尾随而去,发现这个女人走到了破庙里,而白天到庙里去看,却一无所获,想到村中多有儿童暴毙的事件发生,老翁便疑心这是鬼魅。正逢天降暴雨,一条龙飞到破庙前,有一浑身白毛的怪物站在破庙的屋脊上,口中喷火,与这条龙大战,龙败走,后来天降霹雳,才将怪物击倒。众人到庙中去看,发现神座下有一口棺材,棺中有一女子僵卧,浑身衣服都烧成了灰烬,正是刚才所见的怪物,也正是老翁在夜间看到的女子,原来是个僵尸,人们把僵尸焚化了,村中才得以安宁。

美人蛇

在遥远的交趾,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越南,有人头蛇神的妖怪,她上半身是美女的形象,肤白貌美,双臂如雪藕,十指如青葱,双乳高高隆起,腰部以下全都是蛇形。交趾当地人称之为美人蛇。美人蛇善于伏虎,经常杀伤老虎,其凶猛可见一斑。美女蛇是红粉佳人,实际上是妖魔,这在上海是司空见惯的,四马路和棋盘街都是她们的巢穴,人们“悦其上半截之美,而忘其下半截之毒”,这是对上海淫业的一种批评,同时也是劝世良言,借妖怪讽喻社会时弊。

狸奴作祟

唐朝李义府笑里藏刀,阴柔害物,时人谓之李猫。人似猫既非善类,则猫似人可称怪物矣。这事发生在温州马家,这一天主人正与客人闲谈,家里的猫突然从门外进来,像人一样双脚站立,而且还口吐人言,“我对你家有功,应该给我建一座庙。”客人大惊,上前逮住了这只猫,猫却变成了猿猴。除此之外,猫妖还时常冒出来作怪,邻家的妇人丢了首饰,到处找不到,猫妖对她说:“你曾经轻视我,要想找到,就给我磕头。”妇人给猫妖磕了头,猫妖为她指点方位,果然找到了钏。猫妖的种种作怪,真是骇人听闻。它偷舐丹炉,未能成仙,子夜出来作祟,不就是个鬼吗?。

猴称草圣

安徽芜湖有一尹姓人家,家中养了一只猴子,性情驯良,能通人性,深得主人喜爱,每天用牛肉喂。有一天主人写信完毕,完了将笔放起来,被猴子偷去,居然也学着人的样子写字,每天都这样,习以为常。猴子在之上的涂鸦,墨迹酣畅淋漓,弯弯曲曲难以辨认,主人看了觉得好笑,认为猴子写的像是草书,便戏称猴子为草圣。有某甲听说此事,信以为真,带了纸前来求字,主人笑着答应了,再看这只猴,也不客气,拿着笔旁若无人,一挥而就,还真有几分草圣的气概,如果草圣张旭地下有知,怎能不为之恸哭呢?

长舌鬼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无锡,在东街桥边有一个长舌鬼,深夜出来吓人,每见到人就吐出长舌让人看,见到的人无不惊走,回到家里就发病,只有回到原地焚烧纸钱,病才会好。有一个厨子胆气很壮,有一天晚上醉后过桥,遇到了长舌鬼,长舌鬼便问:“看我舌头长不长?”厨子假装惊讶,靠近了看,还问道:“有这么长吗,真是你的舌头吗?”趁鬼不备,一手握住了长舌,一手挥刀将其割断,鬼大叫着消失了。厨子回到家在灯下观看那截断舌,早已变作一片枯木,焚烧时腥臭扑鼻,从此以后,长舌鬼就销声匿迹了。

能战胜鬼怪的,一般是厨子、屠夫,都是些经常动刀的狠人,碰到这种角色,难缠的鬼怪也得退避三舍。对付“腥臭不可闻”的长舌鬼,还真不能姑息,要有些雷霆手段,忍一时腥臭,才能根治。

铳击巨蛛

虞城某大户家有一栋鬼屋,虽然依山临水,风光秀美,却无人敢来居住,据说这是狐仙出没之地。偏偏有一老者不信邪,自愿前来除妖。原来该老者喜欢放火铳,因而胆大。火铳即火枪,是以火药触发金属弹丸的热兵器。老者住进鬼屋,夜间有巨大的蜘蛛从房梁上悬丝而下,腹大如牛,浑身红色,这老者也真有胆量,不慌不忙放了一枪,巨响之后,蜘蛛无影无踪。从此鬼屋恢复了平静,并无异象出现。作者的结论是“阳能克阴”,认为妖怪多是阴物,而火器属阳,并列举了古人用爆竹惊退山魈的例子。其时正是晚清,火铳在民间已有了普及,而蜘蛛精又是旧时志怪故事中常见的角色,故事的主人公以新式武器击退了旧式的妖怪,可谓老妖怪遇到了新问题。

飞来佳偶

飞头獠生在岭南,夜间头颅能与身体分离,在分离之前,脖子上会出现一条红线,环绕脖颈一周,头颅就从红线处断开,然后这颗头颅就会用双耳为翅膀,飞到山中,去吃溪涧中的鱼虾,他躺在床上的身子就会有饱腹感。如果肢体移动,头颅飞回时便不能复原。有一个飞头獠在夜里把头颅飞出去,忽然看到自己的女儿和某氏之子的头颅飞在一处,在溪畔共吃了一条鱼,分别时难舍难离。回来之后,这个老飞头獠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某氏之子。这是飞头獠一族的爱情佳话。

飞头獠的传说还有很多,王嘉《拾遗记》中称飞头獠为解形之民:“汉武时,因墀南方有解形之民,能先使头飞南海,左手飞东海,右手飞西海,至暮,头还肩上,两手遇疾风,飘于海外。”《搜神记》中记东吴时将军朱桓有一婢女,“每夜卧,头辄飞去,将晓复还。”后来飞头獠的故事传到日本,衍生出了辘轳首等妖怪。

山魈梗路

山魈是山中精怪,葛洪《抱朴子》认为“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名曰魈”。古人认为山魈是山中木石之怪,只有一只脚,夜间出来吓人,据《搜神后记》等野史记载,山魈还喜欢吃山溪中的蟹,种种迹象表明,山魈或是一种食蟹猕猴,误将猿猴当做山中精怪。在台州黄坛镇,山峦环抱,树木丛生之所在,月夜里有山魈出没,脸为绿色,似人非人,拦挡行客,如果反身逃走,必遭到山魈的追赶,凡遇到山魈者,轻则患病,重则丧命。作者显然以传言为真,希望有钟馗那样的高人前来降妖伏魔,“使魑魅魍魉不致横行”。

结语

志怪故事正是世俗的镜像,与其说是怪力乱神,更多的是在影射当时的社会。《点石斋画报》将中国传统狐鬼故事的新演绎方式与中国元素嫁接,构成了新与旧、中与西的文化张力场,形成了新时代的“复古”寓言。

晚清时代,从西方引进的新型的石版印刷术代替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文化普及的范围加大,进而引发了文化形态的转变。作为晚清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画报,《点石斋画面》是那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消费载体,“纵使花丛不识字,亦持一纸说新闻”,它成功地完成了对图像艺术品的再利用,使复制品最终成为大众读者的消费品,成为那个时代雅俗共赏的时代“漫画”。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点石斋画报妖怪谱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