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利阳县走马上任一位新知县,名叫李卓。李卓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监斩!斩的还不是一人,而是两人!
按说监斩本是寻常不过的事情,可放在李卓这里,却有些不一样了:还没有笼络民心就先斩人,岂不是让当地的百姓认为新的父母官很是威严、自带杀气?以后的工作还怎么顺利地开展?
可刑期已到,刑部也已经批示,李卓再不情愿,也被赶鸭子上架了。
三声炮响,辰时已到,刽子手举起大刀,正待行刑时,突然其中一名人犯当众喊起冤来。
李卓心里本就不痛快,如今刚好有人喊冤,如果重审案件,正好又能洗刷人犯冤屈,那不正是给自己建功树德的机会吗?
李卓一个抬手,立即终止了行刑,将两名人犯重新押回牢房,待案件重审后再作定论。
两个人犯并非是一起案子,终止行刑却是两人同时终止,显然,另一名人犯是跟着沾了光。
第二天,李卓开堂审案。
被带上堂的正是昨日在刑场喊冤的人,名叫郑成义,当初是因为杀害冯六而被捕入狱判下重刑的。
据郑成义所说,自己与冯六只是旧日里曾发生过口角,可冯六的死却并非是他所为。而自己认罪,也是因为屈打成招。
李卓翻阅案卷,邻居们的证词也证实了郑成义与冯六有过旧冤,单看这一点,郑成义确实有杀人动机;而差役在郑成义家中搜成一把刀,经仵作比对,与冯六身上的致命处的刀口完全符合,因此最终认定冯六是被郑成义所杀害的。
如今郑成义又否认自己杀了冯六,那杀害冯六的人到底是谁呢?
面对李卓的提讯,郑成义一脸愤懑地说道:“杀死冯六的是王道成。”
王道成是谁?正是昨天和郑成义一同上刑场的另一名人犯!
王道成入狱是因为当着孙老大家中妻小,将孙老大砍死,而后扬长而去。因为人证众多,当初提审时,王道成也没有否认,当堂认了罪。
可王道成的卷宗里没有提及他还涉及到冯六一案啊!
李卓质疑地看着郑成义,郑成义清了清嗓子,解释着其中的来龙去脉。
原来在牢中时,郑成义和王道成一个监室,平日里两人对坐,无话可说,直到临刑前一天,狱卒送来了两碗断头饭,两人同病相怜,才开始交流起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郑成义年纪稍幼,断头饭下肚后哭得不能自已。王道成则是早料到了自己的下场,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反过来劝慰郑成义。
郑成义深受感动,对王道成说道:“大哥,我跟你本素不相识,可明日我们却要一同上路。倒不如结拜成异姓兄弟,明日路上还能互相做有个伴。”
于是两人互通了姓名,指天为盟结拜成了兄弟。
过后,又说起各自的案子。
郑成义说自己是因为被判杀了冯六而入狱的。他的话刚一落音,那王道成却是大叫:“弟弟啊,是哥哥对不起你,哥哥害苦了你了!”
见王道成说出这话,郑成义满腹震惊,追问王道成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到如今,王道成也不再隐瞒了,遂对郑成义说出了真相。
原来那王道成不仅杀了孙老大,还杀了冯六。只是他杀冯六时,无人在场,所以没有人证。
王道成被捕之后,前知县只问了他关于孙老大被害一事,没问冯六,所以他也没主动说起。
如今听到郑成义被冤杀了冯六,他才道出了这番真情。
郑成义听完,心中万般难耐。如果不知道真相,自己死了就死了,认命;可现在真相摆在眼前,能活着谁又愿意死呢?
煎熬了一天一夜,行刑前,郑成义再也受不了了,开口为自己喊了冤。
郑成义说完这番话,在堂下哭得死去活来。
高堂之上的李卓却是激动万分:没想到自己还有这样一个峰回路转的机会!
于是他手一挥,令人将郑成义带下去,又将王道成叫上堂来问话。‘
在等待的时间里,李卓又看了看两人的卷宗,发现两起命案发生在同一天里。满心的雀跃转瞬又变成了担忧:该不会是两名人犯利用时间的巧合,归罪到一人身上,一人担罪,一人脱罪吧!
他提醒自己审讯王道成时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能让他钻了空子,到时自己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所以王道成上堂来,李卓问的第一句话是:“你知道本官提审你所为何事?”
王道成点了点头:“因为我弟弟郑成义被冤枉一事。”
“哦,你怎么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呢?”
“大人,那冯六是我杀死的,如今却被误认为是他杀死的,不是冤枉是什么?”
王道成承认自己杀了冯六,可李卓却猛地一拍惊堂木,朝他怒吼道:“大胆王道成,在本官的公堂之上,你充什么好汉?冯六明明不是你杀的,你妄想替郑成义顶罪,故意揽到你身上。你到底意欲何为?你最好从实招来,免得受那皮肉之苦!”
李卓的话说得很严厉,再加上堂威凛冽,本以为会把王道成吓住,没想到那王道成却是哈哈大笑:“大人,我以为你是一名清官,没想到天下乌鸦一般黑,还是糊涂啊!你明知郑成义是被冤枉的,却为了前任知县的颜面,不肯给郑成义翻案!你说我是好汉,请问大人,我担下这罪,又能得什么好处呢?”
这话问得李卓当场就愣住了,他心下琢磨:这王道成说得也对,如果不是他做的,他担下此罪,同样逃不掉人头落地,那他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呢?无利不起早,没有利,谁愿意做这般吃力不讨好的事?
李卓没说话,堂下的王道成先开口了:“大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我说冯六是我杀的,我是有证据的。”
于是他将自己如何杀害冯六的过程详细地说了一遍,最后还说道:“杀死冯六的凶器用的还是冯家厨房里的刀,之后我将它埋在了墙根底下!”
可同一时间,王道成又为何会连害两命呢?
据王道成所说,自己以前曾是一名生意人,可最近几笔买卖都赔了,家当赔进去不说,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债主天天登门讨债,变卖了房产后还补不上漏洞。无奈之下,王道成只得带着自己的母亲躲在城外的一座破庙里,靠王道成在外乞讨为生。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从前生活衣食无忧,如今却流落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地步,自己受得了这些苦,可他见不得自己的母亲陪着受罪,就想着一死了之。
可惜裤带太朽,王道成刚把头搭上去,就扑通一声摔在地上。没死成倒让王道成清醒了过来。
他回想起最近几笔生意,是孙老大和冯六在其中牵线搭桥的,如今看来,自己显然被两人联手给坑了。
自己活不下去,也定不让这两人好过!王道成决定宰了他们。
去孙老大家的路上,经过集市时,他顺手偷了一把刀,闯进孙老大家中,举刀就砍。孙老大死了,家里人颤颤巍巍抱着一团,根本没有反应过来。
王道成也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一时心慌,丢了刀就跑。
跑出半条街,他心渐渐定了,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再拉个冯六垫背。
到冯六家时天色已黑,王道成翻墙入内,摸到他家的厨房里,顺手拿了一把刀就直奔卧室而去。
冯六正在喝酒,见王道成杀气汹汹地进来,当场吓得瘫住了。王道成手起刀落,几下就把冯六给杀死了。
从卧室出来时,他手里还拎着刀,看了看墙根,就挖了个洞埋在下面。
听王道成讲完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李卓心下一定:要不是他杀的人,他如何能将过程和其中的细节说得如此明白呢?
不过为了将案子做得更扎实,李卓第二天派差役去到冯家,详细勘察其中的细节。
冯家的墙不高,一个成年人稍一用力就能翻过去;厨房的位置也和王道成所说的不出其二,就连里面刀的数量也是吻合的;墙根底下也找到了凶器。
可当时抓捕郑成义时,不是在他家也发现了杀人凶器吗?如今又发现一把,到底哪把才是真的凶器?
不料仵作一番检测,发现两把都有刀口吻合,也就是说这两把刀都有可能是凶器。
但从口供看来,明显王道成的嫌疑要比郑成义大得多。
就这样,郑成义的案子被彻底翻案了,最终裁定冯六和孙老大都是被王道成所杀。刑部核审后,也同意了李卓的判罚,郑成义无罪释放,王道成二罪归一被判斩立决。
几天后,众目睽睽之下,王道成被斩首。
认领尸首时,一位衣衫褴褛、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摇摇晃晃地走上前来,边哭边将王道成的尸首领了回去。
案子终于告一段落了,真凶伏法,李卓被当地百姓交口称赞,扬眉吐气。
转眼十个月过去了,李卓在街上巡访时,发现了一位老太太,穿着阔绰,手里还提着几盒糕点,他觉得老太太有些面熟,自己好像曾在哪里见过她。
回衙门的路上,李卓一直在回想,突然灵光一现:这老太太不是在刑场出现过吗?当时就是她给王道成收的尸!老太太正是王道成的母亲!
王道成和他母亲一直住在破庙里,穷困潦倒,怎么转眼之间就变得富贵起来了呢?
边想边走着,却发现前面人潮拥挤,一问才知,前面有人在做善事,开粥棚施粥给馒头。再一问,做善事的人名叫郑成义。
这个郑成义是不是那个在刑场喊冤、翻案后无罪释放的人吗?
这一天,李卓的脑子里再装不下别的事情,不断地闪过郑成义和老太太,他始终觉得有哪里不对,却又说不上来。
夜里躺在床上也是辗转难眠,突然一个念头冲进了他的脑海:难道当初那起案子自己判错了?
有了这个念头,李卓再也睡不着了,好不容易熬到天亮,他叫来几名差役,让他们去调查一下郑成义,再调查一下王道成的母亲。
下午时分,差役回来了。
郑成义确实就是当初那个郑成义。他本是个生意人,家中颇有钱财。出狱之后,更是像换了个人一样,一直在做善事,被百姓称为郑大善人。
王道成的母亲现在也的确是富人了,天天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鸡鸭鹅鱼,住在一个大院子里,身边还有奴仆伺候。
至于王道成的母亲是怎么富起来的,谁也说不清楚,就像是一夜之间的事。
听完差役的汇报,李卓心底的疑惑越来越大,他决定自己亲自出马解开疑惑。
这天,李卓打扮成一个算命先生,直奔王道义母亲的院子而去。
敲了敲门,借口进屋讨口水喝,正大光明地进了屋。
喝了水,李卓也不急着走,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和王老太太聊了起来。
“老人家,这么大的院子你一个人住啊?”
王老太太笑了笑:“我喜欢清静。”
“老人家,我是算命先生,我看您面相很好,要不我给你算一卦吧?”不等老太太回答,李卓装模作样地掐起指来:“我算您命中有两个儿子,对不对啊?”
老太太哈哈一笑:“那你可算错了,我只有一个儿子。”
“对,您有一个亲儿子,还有一个干儿子,对不对?”
“也对也不对,那干儿子想认我,可我不想认他啊!”
“哎哟,老太太,您这干儿子还是得认啊!我算着您那亲儿子已经死了,要不认这干儿子你以后靠谁啊?而且你那亲儿子当初还是背着两条人命走的,不是?”
“不对,我儿子是因为一条人命而死的。”
“咦,那我怎么算着是两条人命呢?”
再看那老太太,有点儿激动,眼睛都红了。她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道:“我儿子就杀了一个人,另一条人命,是他帮人家背的黑锅!不过,知县大人都没弄明白的事,你不明白也没什么!”
话及至此,李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想必是两人同处一个监室,各自将各自的人命官司告诉了对方。
王道成不怕死,只是放心不下自己的母亲。郑成义便心生一计,跟王道成商量,让他将自己的罪行一并担了过去,只要自己能平安出狱,定帮助王道成伺候老太太,给她养老送终。
王道成想着,反正一命也是死,两命也是死,而母亲还能有个依靠,于是答应了下来。
郑成义将自己的杀人经过详详细细地说给王道成,然后才有了临刑喊冤的事情。
王道成将郑成义杀人的经过烂记于心,所以讲述起来才滴水不漏,也蒙骗过了知县李卓。
郑成义回家后,也确实如自己先前所承诺的,将王老太太接到自己家中,尽心伺候,以善终老。
这下轮到李卓傻眼了:自己翻了案成全了他们不说,还到处洋洋自得,这案子到底是办得对还是不对呢?
可他又不敢再翻案,不仅自己打自己的脸,还影响未来的仕途;可就这样放过郑成义,又觉得如哽在喉。
转念一想,如果当初将两人都杀了,这世上不过多了一个鬼,却少了一个善人,这不也是挺好的结局吗?又何必固守着继续杀人的执念呢?
梳理清了自己的想法,李卓也不再纠结,只是提醒自己在以后的审案中定当更加谨慎。
各位看官,你觉得李卓做得对还是不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