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谭嗣同之死,以血启民智,为何反遭北京百姓唾骂?
慷慨赴死,只想用鲜血启发民智
三十六计走为上,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候,谭嗣同本来完全是有机会像康有为,梁启超一样,一走了之的。
从变法失败到开始反攻倒算,清廷仿佛是故意给维新派主要成员留下了逃走的缝隙,因为维新派背后,还有外国势力的支持,好抓不好处置,赶走其实比杀掉更加划算。
否则以康有为和梁启超那点能耐,又怎能飞出慈禧太后的手掌心?
政治斗争和我们家过日子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我妈的鸡毛掸子,不打勤的,不打懒DE,专门打不长眼的。
是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皇帝,但直到3天以后,围绕维新派的抓捕行动才迟迟展开。
之所以有后来的“戊戌六君子”,是因为六君子当中,有五个人觉得自己即使不走,清廷也不会杀他们,最多是坐几年牢,或被罢为庶人永不叙用。
谭嗣同是个例外。他明明知道康梁一走,自己留下来就是必死,但他仍然拒绝了大刀王五和日本友人给的退路,选择了留下。
谭嗣同留下的理由非常简单,他认为自古没有不流血的变革,总得有人留下来,为百日维新的失败承担责任,为变法牺牲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够“我以我血荐轩辕”,用自己的鲜血惊醒国人,开启民智。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谭嗣同万万没有想到,他自己的壮烈,只是他对慷慨赴死的美好想象,北京四九城看热闹的百姓并不这样认为,并不觉得他谭嗣同的死和别的死囚有什么两样。
年9月28日,谭嗣同和其他五位君子一起,被押赴菜市口问斩。这段在后来历史书中大书特书的壮烈之日,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并不悲伤,北京百姓磕着瓜子花生,对着囚车的方向有说有笑,部分靠前的人还拿着鸡蛋和蔬菜丢在谭嗣同的脸上,一边扔还一边叫骂。
历史没有记载谭嗣同那一刻的心情,但却记录了另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片段:谭嗣同的妻子追着囚车,向谭词同哭喊:“我们还没有孩子。”谭嗣同惨然回答妻子说:“如果孩子出生却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光明,那还不如不来。”
将心比心,谭先生那时候应该在心里有一番“我本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感慨吧。那与妻子的对话,不仅是对黑暗清廷的控诉,也是对麻木百姓的无奈。
遮蔽这世界光明的,除了清廷的腐朽,还有愚昧的人心。
民不愚昧至此,何须以血警醒?民已愚昧至此,纵以血警醒,又有何用?
倒是清廷刽子手通过钝刀行刑,以谭嗣同之死,杀一儆百,达到了威慑草民的目的,从此北京再无敢提变革之民,街头巷尾,俱贴起“莫谈国事”,齐呼“太后圣明”,在那片没有光明的世界里一起等着灭亡。
为何北京百姓要唾骂谭嗣同?
英雄和烈士,是我们后人给谭嗣同的评价,可在当时,清廷和主流社会对谭嗣同的评价却并非如此,一曰乱臣贼子,二曰卖国之贼。
维新派变法图强,是为了给大清朝续命,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冲击了封建伦理制度,触动了很多满清贵族的利益。所以但凡支持封建伦理,与满清贵族利益有瓜葛的北京人,自然会视维新派领袖之一的谭嗣同如寇仇。
而变法之事只有百日,普通百姓对变法的好处并没有切身体会,反倒感觉因变法而造成的朝廷动乱,打扰了自己安心讨饭的太平日子,所以也对维新派没有什么好感。
而更重要的是,当谭嗣同以罪犯面目被押赴菜市口的时候,给他罗织的重要罪名已经在北京百姓中间传开------这个号称要让大清朝强盛的年轻人,竟然屡次提出要将西北地区的广大领土卖给外国人,这不是实打实的卖国之贼吗?
要知道当年,许多大清朝的子弟兵在左宗棠大人的率领下,付出了无数鲜血和生命,才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而这个谭嗣同竟然不知廉耻地主张要将一半的大清领土卖掉,不唾骂你唾骂谁?
这个卖国的罪名一旦坐实,谁还管你初衷是什么呢?
慈禧太后不是傻子,她在下令杀谭嗣同之前,已经将谭嗣同的罪行一道一道昭告天下,令听之闻之的不明真相的北京百姓们,无不对谭嗣同此人切齿痛恨。
饱受大清砖制欺压的北京百姓,多在衙役们的淫威下恭恭敬敬,自不敢对太后的旨意另做他猜,即使心中狐疑,也会为了苟活而选择相信朝廷,断然不会因为谭嗣同喊几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而改变心意。
配图:电影《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