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郭江有个伙伴曾经帮助华东一大型图书馆设计信息化报纸检索系统,图书馆将大量的报纸扫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只留了一份原报,把剩下的近5万份旧报纸全部送给了他。
郭江突然灵感一现,奥委会送给了所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一份出生当天的生日报,包括中国的何振梁。正和朋友筹划生意项目的郭江由此决定:这是个很好的创意!
郭江认为不如再多收集些旧报纸,当作一分特殊的生日礼物售卖。经过近两年的奔波筹备,郭江收集的报纸堆满了十几个房间,收藏量达到了80万份。
年,郭江终于开了一家“生日报”专卖店,按均价每份元的价格,平均每天卖出1-2张。开店后的生意不错,但为保证货源充足,郭江仍派人到各处搜集旧报纸。
郭江说,刚想出这个点子的时候,他以为40岁以上的人群比较怀旧,会是主要购买群体。没想到产品推出后,大受年轻人欢迎,购买群体70%是二三十岁的人。
从年开始到现在,几乎每一天出版的报纸在他的店里都可以找到。这些报纸大多以平均几元一份的价格收来,但当这些报纸与一个人的生日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身价立刻翻了百倍。
由于年代的不同,售价也有区别,如上世纪90年代的报纸每份只要88元,70年代的报纸每份要卖元,50年代的每份则要元,40年代的则要卖元,而解放前的报纸价格就要具体面谈了。
一些特殊的日期,如国庆、春节、元旦等,出价还要更高,有的超过千元。一些纪念日的报纸价格更是身价不凡。
如今,“生日报”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生意都十分兴隆,深圳月销售额到现在可以稳定在2万元左右,全国月总销售额为7万元左右,而且还在高速增长!
年10月以来,已有上千人购买了“生日报”,已经卖出了1万多份。不到两年,这些旧报纸已经为郭江带来了30多万元的收益。
郭江认为,把旧报纸作为生日礼物很有创意,具有文化含量和人情含量。与一般的礼物相比,报纸本身就是很有特色和创意的产品,更具有收藏的价值。
郭江未来的打算是脚踏实地,把深圳市场做好,深圳人90%来自全国各地,可以很自然地把产品卖向全国。他想通过深圳把报纸卖到香港、珠海、澳门、广州这几个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做成这个地区行业老大。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