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我的家乡,我敬爱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我敬畏这条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滔滔黄河,我敬仰这片发源了华夏文明的中原大地,我敬重世代生息在这里的人民。固守本土,镜头始终对着故乡,对着生活,对着百姓,是我一生的挚爱和眷恋,更是发自内心对家乡的深情亲吻和不离不弃的拥抱。”
——摄影师胡力,自述
要不是碰到新冠疫情肆虐,摄影师胡力应该在忙着整理自己的拍摄素材、做手头项目的案头工作又或者在去拍摄的路上奔忙,总之,向来低调的他不会主动接受一篇需要自我“推销”的采访。
胡力,年生,河南郑州人,在年政府机构精简中他要求提前离岗,转而专事摄影。下过乡、当过兵、放映过电影,上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丰富。而对他来说,“经过生死,依然活着,我很知足。”这些贯穿他大半生的关键词,影响着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做事的风格。“我想,既然后半生想专事摄影,光拍点“花花草草”,对自己要求太低了,要尽可能在‘门里’玩玩摄影。”
年前后,胡力在拍摄《中原》时遇到不少民间“戏班子”,鲜活的生命力,植根于乡亲们中间朴实的热爱,那种最直接的交流与彼此抚慰深深地打动了他。为了拍摄这组《中原戏人》,他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阅读中国戏剧文化历史,到专业剧团了解表演的流程和一招一式,在舞台上试拍,他都觉得不对路,不够“劲”。最终,他拿定回到田野,拍“土生土长的农民演员”,形成了这组完整的肖像作品。遗憾的是,一直未在媒介上发表过。
10年后的今天,当这组照片通过其他渠道呈现出来,画面上依旧蓬勃的生命力,令人惊叹。澎湃新闻记者以此为契机,趁着胡力老师疫情中短暂的休息,聊了聊他对摄影的理解和创作思路。
,河南鲁山。
Q: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尝试摄影的呢?
A:我是年出生的,这个年代出生的人,经历应该是比较多的。那时候吃不饱,书也没什么机会好好读,上初中14岁的时候,没事就跟同学一起到省文化宫找书看,看画报、看报纸,字倒是不读,全是看图片。有机会就和要好的同学捣鼓冲胶卷、洗照片,感觉影像显现的过程很神奇,从此便爱上了摄影。
Q:每组作品都很扎实,您是怎么确定自己摄影的风格和定位?
A:我是年出生的,这个年代出生的人,经历应该是比较多的。小时候吃不饱,书也没什么机会好好读。喜欢拍照片是上初中14岁的时候开始的,那时一放学,就跟同学一起到省文化宫看画报和报纸,从报刊中找照片。有机会就和要好的同学捣鼓冲胶卷、洗照片,感觉影像显现的过程很神奇,从此便爱上了摄影。
Q:每组作品都很扎实,您是怎么确定自己摄影的风格和定位?
A:年打完仗回国后,攒了两个月工资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海鸥相机。年离岗到现在,20年来我拍摄成型的摄影专题有10个左右,画廊也给办了几次个展。真正专事摄影是从年后开始的。离岗后,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想进入专事摄影的状态,想拍些东西,所以就开始自学摄影理论,边学边拍,学用结合,在做摄影中摸索前行。
向国内外的摄影名家和大师学习,看他们的书和画册,从最开始喜欢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几何构成”,到寇德卡的“自由恣意”,很多摄影名家和大师在不同阶段对我都有很大影响。我学习的目的就是少走弯路、“为我所用”。
年,我对自己提出了三个原则:
一是固守本土,拍自己身边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东西。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