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翰墨因缘报坛佳话从中国财贸报和中国
TUhjnbcbe - 2025/3/5 18:46:00
白癜风在那里能治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张颂甲

年,当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中国建材报》“报海钩沉”专栏中陆续刊登了多篇有关报纸兴衰的拙文。本报总编室张永杰同志敏锐地发现年《财贸战线》报易名《中国财贸报》(今日《经济日报》的前身)所用报头与年《人民建材报》易名《中国建材报》所用报头如出一辙,似是同一位书法家所写。他跑来问我是否由一人所写?是哪位书法大家?

两幅报头字的确是由一位书法家所写,他就是侯白君同志。侯白君同志为《中国建材报》书写报头时年72岁,曾长期在北京《大公报》任美术编辑工作。我与他共事多年,他每天埋首工作,寡言少语,早来晚走,勤勤恳恳。上夜班时,他通宵达旦,毫无怨言。他有深厚的艺术功底,除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外,还擅长绘制插图和图表,书写各种印刷体字和美术字,制作报刊大小题眉和专栏版头,既会搞美化报纸版面的设计,又是书刊封面和装帧设计的行家,是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一位《大公报》社的老编辑为两报书写报头,这一翰墨因缘和报坛逸事,知道的人并不多,它蕴含着一段美谈。

永杰的提问引发了我深深的回忆,使我想起当年分别在《中国财贸报》和《中国建材报》两报更换报头时的情景。报头更新请谁来写呢?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都是有人提议请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书写;有人建议请著名书法家来写;有人还设计从周恩来总理或鲁迅先生的墨宝中撷拼出一个报头来……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不一而足。当时领导班子包括我在内,力排众议,力主出新,让新报头与各报报头有所不同,于是,侯白君先后为两报书写了独一无二、独树一帜、具有独特风采的隶书报头,凸显了侯老的非凡功力。《中国财贸报》改名《经济日报》后,由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了报名。

1年之后,永杰又问此题的下文,促使我重新回首旧日的情况。

当年,我请侯老谈谈他的书法成就,他多次谦辞。但念及几十年的老同事情谊,还是勉强为我谈了一些,且听他款款道来。

侯老说他不是书法家,可也练过好些年毛笔字,主要在青少年和老年时期。青少年时临摹魏碑,先学《龙门二十品》中的《始平公》,后学《张猛龙碑》,这是基本技巧的训练。由于领悟甚差,只能依样画葫芦,但自觉运笔比以前有力,也提高了练字的兴趣。参加报社工作以后,无暇正式练字,等于把笔丢了。直到前几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有了闲工夫,常逛琉璃厂,买回许多字帖,才又开始正式练字。

我禁不住插话:“您说练字只在一生中的两头,看来也不尽然。您从事美编工作几十年,事实上并未丢掉毛笔,常写常用就是锻炼嘛。再说,报社联系面甚广,美编工作又能经常接触书法精品,这对于开阔眼界,提高鉴赏力,取他人之长为己所有,必然是大有裨益的。我认为,除去两头的中间一段也并不是空白的。”侯老微笑着点头。

侯老说:“汉隶我最喜爱《张迁碑》;行书最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米芾的《苕溪诗》《蜀素帖》。当代已故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认为书画相通,字的着墨处,等于画的线条,粗细、浓淡、强弱不同而以一笔出之,才能表现出多样而又一致的和谐情调,构成整体美。”

谈起老来练字,侯老对自己提出3条要求:一是开眼界,二是开心窍,三是开笔练。我问他,所谓开眼界,除了多看别人的作品这一通常的意义而外,是不是还纵观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因为汉字经过多次体变,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随着新体字的产生,出现了许多新体字的书法家,从古到今,构成了式样众多,异趣横生的宏观景象。只有面对这一宏观景象,才能大开眼界。侯老说,你提到的这一点,我有类似的考虑。至于开心窍,主要是指过去读的书法理论书太少,理解不深不透,练字方法不对头。补救之道,就是多读多思,认真接受别人的经验。当然,开心窍与开眼界、开笔练也大有关系。

为了把《中国建材报》报头字书写好,侯老说,我先将收藏的汉碑隶书帖,如曹全、乙瑛、礼器、韩敕,以及《史晨碑》和《张迁碑》等全部找出来,琢磨前人是如何写这几个字的,凡找不到的字,便从帖中近似的字临摹,就这样前后练就了一个星期,试写了若干遍,反复斟酌;接下来便考虑安排布局问题。一般报头字都用行草,多是4个字,占4栏地位,长短宽窄的配合较为容易,而5个横扁型的隶书,就不大好安排,字小了压不住阵,字大了在4栏地位中又嫌拥挤,失去汉隶韵味。后来我决定抛开《史晨碑》,完全师承《张迁碑》,在不失汉隶韵味的前提下变通字形,尽量把扁型字写成方型字。

谈到这里,我产生了兴趣。我说:“字的间架结构和排列疏密,书法家各出新意,也是为了整体美,这和写文章讲求谋篇布局一样,颇费心思。再说,书法这门艺术,既供欣赏,又可实用,历代书家写了那么多的匾额、楹联,乃至市井招牌,我想他们也是根据一定的内容和形式来变通字样,使其相得益彰。唐代书法家认为能解字样是写好字的关键,如果手中无法,胸中无谱,就不可能临机应变,救失补偏。我看您在这方面的实践很有意义。”侯老笑而不答。为书写《中国建材报》的报头,侯老闭门谢客,用了整整半月时间。

半月后,我应约而至。见到他书写的魏碑“中国建材报”5个大字,眼前一亮:笔锋如此有力,字体那么匀称,观瞻十分醒目,整体美观大方。我喜出望外,赞不绝口:“写得真好!”这里面没有一丝一毫客套的成分,而是实心实意的赞叹。

在天增岁月、人员流动的时候,报社新的领导履新之际,有人也曾设想更改报名、易换报头。前些年,经济日报社派杨军出任《中国建材报》社长。杨军初来时就有此念。但他把五字报头细细端详一番,5个字好像都朝着他微笑,他越来越爱看,越看越舍不得换。他跑来对我说,我对原有报头难以割舍,于是打消了换报头之念。

侯老所写的建材报报头的确招人喜爱;他当年所写的财贸报报头的确也受到广大读者的称赞。侯老的一枝笔托起了两张报纸,他那美观而又锐利的笔锋,巧合墨缘,恰似描绘了一条看不见的丝带,把《大公报》《中国财贸报》《经济日报》和《中国建材报》给串连起来了,这是多么传奇的报坛佳话啊!

记得事成之后我曾携带元润笔之资呈给侯老,表达报社对他的酬谢。谁料侯老坚辞不受,一再表示为老友做点事是应该的。我曾想稍闲暇时,邀请侯老到他为之贡献报头的报社来做客,后因换届和七事八事缠身,一直未果。不料,在书写本报报头1年后,侯老突然驾鹤西去了,实在令我遗憾不已。抚今追昔,沉痛倍生,斯人已去,墨宝永存。每当我打开本报时,“中国建材报”5个苍劲有力的艺术报头字便映在我的眼帘,老友的音容笑貌也同时呈现在面前。如今,我重新提笔写成此文,谨以诚挚的心情向侯老表示我和建材报人的深切怀念和感谢!

作者简介:张颂甲,经济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建材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大公报》《北京日报》《中国财贸报》工作。著有《新闻写作基本知识》《经济新闻写作浅说》《编辑部的秘密》《草岚风雨》《一个记者眼睛里的世界》《芳林陈叶》(上、下集)等多部作品。

离休后,张颂甲仍然关心党的新闻事业,在《经济日报》发表《烽火国难进德修业——抗日战争时期流亡学生在大后方艰辛求学纪事》《赞美你,丝绸古道》等。

责编:张玲玲丁涛

校对:和新龙

监审:王怡洁

1
查看完整版本: 翰墨因缘报坛佳话从中国财贸报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