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0日,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的美国大报《纽约时报》,于首页登载了这样一则社会新闻:一个被保释出狱的囚犯,名叫杰克·亨利·阿波特,于7月18日清晨5时左右在纽约东城下区一家小餐馆就餐时,因小事与侍者起争端,一怒之下,拔刀将侍者刺死。阿波特随后逃之夭夭,目前警方正在追捕中。
这个阿波特算何许人物?值得《纽约时报》在首页的“黄金版面”予以报道?
当今西方社会,犯罪率高,杀人案多如牛毛。特别是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里,两人因吵架而杀人的事,算不上什么“新闻”,连区区小报都不屑一顾,何况乎世界性大报《纽约时报》呢?想来,这个阿波特的确有一番来历。
没几天,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与《新闻周报》等,也争相报道了阿波特持刀杀人而逃亡的消息。
事有凑巧,美国权威书评杂志《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也恰恰在这个周末以巨大篇幅发表长篇书评,推荐这个杰克·阿波特的作品《在野兽的腹腔中》。这篇书评称这个正被警察追捕的杀人犯阿波特是“一个凭空而来的拥有特殊文学天才的特殊人物”,而把他的《在野兽的腹腔中》被称为“美国监狱文学中一部最热切认真的作品”。原来,阿波特早就是一个“新闻人物”了。
这个阿波特尽管被人保释出狱才个把月,已经是美国文艺界和新闻界受人瞩目的“红人”。
他既是《纽约书评》的特约撰稿人,又是兰登书屋的作家。尤为重要的是,他是美国作家协会当时的主席诺曼·梅勒一手提拔的“得意门生”。正是诺曼·梅勒的关系,阿波特才从服重刑的囚犯,摇身一变成了“文坛宠儿”。
超级囚犯
审视阿波特一生的经历,人们不难得出结论:此人算得上一个地地道道的“超级囚犯”。
阿波特那年37岁,自12岁进入少年犯罪教养院开始,他一生真正自由的辰光只有九个半月,其中还包括六个星期的越狱在逃时间。美国各地联邦监狱的铁窗风味,他全都领受过。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在狱中关了这么久,自由对我来说,好像是一个常人幻梦中的天堂。”
阿波特是个混血儿。他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遗弃,一直由陌生人收养,得不到家庭温暖和教育。在美国,这类离开亲生父母的儿童,常常是未成年便沾上恶习,走上犯罪道路。阿波特就是因这种原因,小小年纪便被关进了少年犯罪教养院。
他17岁时,离开教养院不到半年,就因开空头支票被判刑5年。在狱中服刑时,与其他囚犯争吵而动手杀人,又被加刑19年。
从小失去母爱,以及多年艰苦磨难、与世隔绝的囚犯生活,养成了阿波特的倔强性格。即便是在监狱里,他也从不肯向人低头,常为此遭到惩罚,被关进单身囚室。
这类单身囚室,即便是在重罪监狱里,也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囚犯们闻之丧胆。而阿波特却先后在单身囚室里囚禁了整整14年。
囚犯们把单身囚室称呼为“洞”,里面终年漆黑,室中一无所有,只在水泥地中间开了一个排水洞,犯人屎尿就在洞里排泄。由于不通风,室内其臭无比。单身囚室供应的食物也比普通囚犯少,囚犯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据阿波特自己说,他有时在囚室中捉到了蟑螂,就裹进面包一起吞下肚子充饥。
美国一些联邦监狱内幕极其黑暗,看守们对待囚犯凶狠残忍。而囚犯为了自卫,常常互相斗杀。这类狱中杀人案难得受到监狱当局调查处理,实质上是狱方怂恿囚犯互相残杀。所以,被关进重罪监狱,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囚犯们需处处提防,睡觉时也得小心翼翼,以防被人暗算。阿波特曾多次看见过狱中残忍的凶杀。他出狱后曾对人说起过,在某个联邦监狱囚禁期间,看到三四十个被刀捅死的尸体。
阿波特因其倔强的性格,加之又是个混血儿,更引起监狱看守们的偏见和憎恨。有次,故意将他与狱中最凶暴的黑人囚犯关在一起,其目的是促使他与黑人囚犯争端打架,最后被杀死。可是,阿波特有强烈的生存愿望与毅力,就连最凶暴的囚犯也要让他三分。
然而,就是阿波特这名“超级囚犯”,却因偶然机会和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相识后,以其独特的感受和“罕有的写作才能”受到梅勒的赏识,从地狱升到天堂,开始了一次颇不寻常的人生经历。
对囚犯感兴趣的文豪
阿波特能够时来运转,从一个重罪囚犯摇身一变成美国文坛的“作家”,全靠当代文豪诺曼·梅勒一手提拔。
诺曼·梅勒毕业于哈佛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军在太平洋战区与日军作战。后来他把战争中的经历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裸者与死者》。这部书被认为是“美国反映二次大战的小说中最好的一本”,梅勒也因此一举成名。以后,梅勒又陆续出版了《一场美国梦》、《我们为什么赖在越南》等长篇小说,梅勒还善于抓住美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运用小说加以表现。如写年美国人民向五角大楼游行示威的《夜间大军》,写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的《月亮上的火焰》等小说,都以它们的敏感性和生动性吸引了广大读者。梅勒的小说具有独辟蹊径,技巧精湛的特点,使他一直雄踞美国文坛,享有国际声誉。
年,美国曾经发生过一件引起全社会震动的事:在犹他州,一个叫加里·吉尔摩的杀人凶手,竟拒绝上诉,主动要求处决,坚决不要最高法院赦免。
在美国已多年未处决过犯人,特别是犹他州,自年以来14年间从未执行过死刑。加里如果上诉本来可以不死,但他却主动求死。于是,加里·吉尔摩顿时成为“新闻人物”。
加里本是个无恶不作、长期坐牢的囚犯,他一生的35年中有18年在监牢里度过。年4月,他假释出狱,来到犹他州的普罗沃市找了个职业谋生。起初他工作还算努力,但终因劣根难改,又重新犯罪,从偷啤酒发展到偷枪支。后来,他的情人妮科尔同他争吵离去,加之他没钱买一辆卡车,一气之下,竟枪杀了与他素不相识的一个加油站工人和一个汽车旅馆经理。被捕后,加里对罪行供认不讳,只求一死。
加里主动求死这一消息在社会上引起震动。在西方,凡是这类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总是和金钱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嗅觉灵敏的人,从这个案子里嗅到了金钱的气息。于是,大批记者、作家、摄影师、电影制片商,一下子涌到关押加里的犹他州盐湖城监狱,采访“内幕新闻”。这些人明争暗斗,为争获第一手材料不择手段,到最后竟然把这桩凶杀案变成赤裸裸的现金交易。
加里行刑前夕的年1月中旬,这股宣传热浪达到高潮,各地涌来的记者挤满了盐湖城的大小旅馆。有人甚至愿意以12万5千美元的高价,购买一篇关于加里伏法的第一手专题报道。随着行刑时刻的临近,记者们的神经紧张达到疯狂的程度。ABC电视台的记者对着话筒大喊:“快让我广播!我保证你们一定能听到枪声。你们一定能听到枪声!”直到11月17日处决加里的怆声响过以后,新闻工具掀起的那股热浪还未平息。
加里·吉尔摩主动求死,以及他伏法前后的曲折经历和社会反响,对梅勒触动极大。本来,梅勒正在创作她的第21部作品,这是一部宏篇巨著式的长篇小说。他突然终止了创作计划,四处采访,搜集有关加里案件的各种资料,并根据大量的采访录音带,整理出1万5千页的创作素材。梅勒准备在此基础上,创作一部题为《刽子手之歌》的“非虚构小说”。用他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以加里的经历,写“一部真实生活的小说”,以震动文坛。
正是在创作《刽子手之歌》的过程中,梅勒发现了阿波特。
偶然机遇
阿波特在狱中服刑,能与梅勒这样的大作家结识,机遇极为偶然。
原来,阿波特虽说没受过小学以上的正式教育,但他和其他囚犯不同,喜爱阅读。阿波特靠他的姐姐和一家书店帮助,在狱中读了许多文学与哲学书籍,其中包括柏拉图、莎士比亚、黑格尔、康德、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萨特、卡缪等名家的作品。
有一天,阿波特在狱中翻阅一本杂志,读到名作家梅勒准备写《刽子手之歌》的消息。他一时心血来潮,给梅勒写去一封信,毛遂自荐,表示愿意给梅勒提供“监狱内幕”。
像梅勒这样的名作家,每年都要收到几百上千封陌生人的信。他是个大忙人,常常顾不上覆信。但阿波特这次却交了好运。第一,他正关押在亚特兰大联邦监狱,恰好是加里被关押过的一所监狱;第二,阿波特在信中说,很少人知道监狱内部的暴行,如果梅勒有意的话,他“可以帮助阐明吉尔摩囚犯生活的内情”。
梅勒读了这封信后,作家的好奇心被触动了,破例写信给阿波特。梅勒的信使阿波特大受鼓舞,此后,他就频繁地给梅勒写信,详细介绍监狱内幕及自己对监狱生活的独特感受。而梅勒从阿波特来信中,惊奇地发现,阿波特和已处决的加里之间,两个囚犯的人生经历极为相似:都是自幼失家而犯罪,都是在监狱中度过了人生的绝大部分时光。但梅勒对加里的了解是间接的,而对阿波特的接触却是直接的。一句话,阿波特是个活着的“加里·吉尔摩”,梅勒对他的兴趣日渐浓烈,两人通信频繁。
两年后,阿波特写给梅勒的信竟达一千多页。阿波特虽说没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勤于自修,大量阅读,文学修养不断提高。加之,他那种独特的人生体验,使笔下的监狱生活和囚犯心理写得颇为生动,梅勒读后赞叹不已。
梅勒谈到阿波特的那些信时,颇有感触地说:“我发现信的内容非凡异常,大大地帮助了我对吉尔摩的了解。此外,他的写作才能也给我以深刻印象。”又说:“阿波特自有他的语言。我从未听到过这类语言。”表现出列阿波特的常识。
囚犯成作家
梅勒被文学界视为激进作家。他对美国现实的政治、经济、司法等制度一直深为不满。在同阿波特的深入接触和了解中,无形中产生了对这个罪犯的同情心。而阿波特那些信,又给他写作《刽子手之歌》提供了创作灵感和材料,以至他想帮助阿波特摆脱厄运。
而此时,梅勒那部长达一千多页的“非虚构小说”《刽子手之歌》已经出版。这部长篇以它轰动一时的题材,新颖别致的手法,吸引了广大读者,立刻成为畅销书,文学界也是一片赞扬声。在各方一致好评下,《刽子手之歌》理所当然获得了年“普利策”奖。
《刽子手之歌》一书的成功,使梅勒对阿波特的处境更表同情和关切。
在一次文学沙龙的聚会上,梅勒向文学同行们讲起他对阿波特的印象。《纽约书评》杂志的高级编辑西尔伐斯当即表示,可以将阿波特写给梅勒的信挑几封出来,在他的杂志上发表,并由梅勒写篇短文予以评论。
梅勒回来后,从阿波特的来信中挑出几封,寄给了西尔伐斯。西尔伐斯看过后,也对没受过正规教育的阿波特的写作才能表示惊服,立即决定全文刊登。于是,年6月的《纽约书评》杂志上,发表了阿波特的几封信。
这几封信在《纽约书评》上发表后,立即受到兰登书屋编辑麦克唐诺的注意,觉得阿波特的这些信中,有一种非同寻常的东西。他同梅勒联系,表示可以将阿波特的信件选编出版。
梅勒大喜,立即委托自己的文学代理人梅雷狄斯兼做阿波特的文学代理人,负责联系交涉出书的具体事宜。梅雷狄斯代表阿波特与兰登书屋签订了出版合同,获得了初版预付版税美元。
梅勒把阿波特这部书信选集取名为《在野兽的腹腔中》,并亲自作序。
从囚犯摇身一变为受人崇敬的作家,这是长期坐牢的阿波特做梦也不曾想到过的事。
假释出狱登上文坛
阿波特书信选集出版后,梅勒及其朋友们一心要把阿波特这个“写作天才”从长期监禁中拯救出来,过上自由自在的作家生活。
《纽约书评》的西尔伐斯就对人说过:“以他(阿波特)的智力与才能,他应有一个重返社会的机会。”而梅勒则进一步对人宣扬说,阿波特不但有写作才能,他对物理学也很有兴趣,以他高度的智力,这个人将来一定会在社会上有所成就。一些文坛人士也对阿波特寄予某种期望,认为他可以和世界文坛上两位法国囚犯作家弗朗索瓦维朗与让静乃相媲美。于是,以梅勒为首,包括西尔伐斯、麦克唐诺在内,纷纷出面向司法当局申诉,要求将阿波特假释出狱。他们说,阿波特不但已经改邪归正,而且能靠写作卖文谋生。
经过梅勒这样的文坛巨子出面作保,美国司法当局同意让阿波特假释出狱,恢复自由。对此,连阿波特本人也颇觉意外。他对重新获得自由一事,原来根本没存过奢望。经过长期的囚禁生活,已经把自由视之为“褪了色的梦”,认为自己此生是再难获得了。他曾经说过:“我想,我要出狱的欲望等于常人希望成为百万富翁。”没想到,这个“褪了色的梦”又重新变得五光十色,终于实现了。
年6月5日,阿波特从联邦监狱获释后,立即乘飞机飞往纽约。梅勒等纽约文化界人士到机场迎接。梅勒还在纽约东城下区,帮阿波特找到一个住所,让他定居下来。
获释之初,阿波特尚无职业,梅勒当时正在写作一本有关象形文字的书,便让阿波特充当助手,做些研究工作。
阿波特定居纽约以后,不但有机会逛博物馆,进图书馆、剧院,以扩大眼界,吸收新知识;而且在梅勒帮助下,他成了纽约文艺界沙龙的座上客,得以和美国文艺界人士交往。
令人深思的结局
不久,阿波特的《在野兽的腹腔中》一书由兰登书屋出版。
由于梅勒的推荐,《在野兽的腹腔中》一书立即引起出版界和读书界的注意。不少期刊纷纷撰文予以好评,称赞《在野兽的腹腔中》是一本“很有力的著作”。
的确,阿波特在描写狱中恐怖生活和看守们的恶毒手段时,其感情之强烈,语言之个性化,使人印象奇特。有人认为,读后会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而阿波特承认他写作受了司汤达《红与黑》的影响。
不过,预定于7月19日出版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却把阿波特捧为“拥有特殊文学天才的特殊人物”,予以大吹特吹。这位评论家在文章中,还特别感谢梅勒发现了阿波特这个“文学天才",并帮助他获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篇有份量的吹捧文章原定于7月19日这个周末发表,但阿波特这位“文学天才”却本性难移,恶习不改,在7月18日清晨仅因小事,便拔刀将餐馆侍者残杀后逃匿。
此案一出,舆论大哗。特别是死者也是一位很有前途的演员和剧作家,因失业才来小餐馆当侍者的,这就更令文艺界惋惜。梅勒和西尔伐斯被这一突发事件弄得目瞪口呆,以至记者上门采访时,梅勒仅说事件太具“悲剧性”了。
阿波特杀人后,即逃离纽约。在警察追捕下,他潜往美国南部,曾在路易斯安那州各地流浪,以替人做短工为生。有意思的是,阿波特在逃期间,仍秘密与其文学代理人梅雷狄斯保持联系。头脑精明的阿波特,即便是在逃亡中,仍关也着自己的经济利益。他通知梅雷狄斯说:“出于近来形势的变化”,请他将《在野兽的腹腔中》一书的平装本稿费和电影制片收入等,转寄给他的姐姐。据估计,阿波特单是这两笔收入即达25万美元。
年9月,阿波特逃往路易斯安那州的摩根城。他隐姓埋名,伪造身份,想在摩根城的油田长期躲藏下来。阿波特混在来自外地的工人中,在油田找了一个工作。每小时工资仅4美元,食宿免费。阿波特不在乎钱少,只想在这个不惹人注目的小城躲藏下来。
可惜好景不长,仅过了9天,即9月23日下午,阿波特即被追踪而来的警察捕获,迅即押解纽约受审。
结语
阿波特这个“囚犯作家”,曾经因为梅勒的关系,在美国文坛红极一时。自从重新落入法网后,他只能在美国联邦监狱的铁窗中度过余生了。不过,他靠那部《在野兽的腹腔中》,赚下几十万美元的银行存款。难怪有人感叹说,这种奇怪的现象,只有在美国这样的社会才会出现。而那个作了他刀下之鬼的年轻演员兼剧作家,却实在死得太冤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