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执着于“自律”这两个字,把遇到做不好的事情都归类为不够自律。
以前在企业从事的工作跟机械有关,当时我的想法是精于业,尽管我看见那些力学材料学的课本两眼一抹黑,但是还是硬着头皮去啃。每个周六都起个大早,赶车跨区去上课,然后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那些术语公式,昏昏欲睡,脑袋里好像一堆浆糊在搅拌,结果每次考核都不及格。
我沮丧极了,从小到大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还不错,为什么工作了智力就退化的那么厉害?我给自己找原因,认定是主观上不够努力不够勤奋所致,于是我请同事在午后休息时帮我讲题,回家自己看书一道一道题琢磨。
学习的过程我只能用“如坐针毡”四个字来形容,我要耗费极大的心力才能集中起精神面对眼前的课本。旁边书架上的各种历史文学心理书籍,好像一块块甜香的蛋糕,无时无刻不在引诱着我分神,那种感觉实在太痛苦了。
就算是那么刻意强逼着自己自律学习,成绩还是差强人意。最要命的是,学习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工作,而我因为内心的排斥,完全没有那种学以致用的主动性。本来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那么我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懵懵懂懂地感觉到自己不是学机械的这块料,基于对文字的兴趣,我开始往公司集团的内部报刊副版投稿,写一些旅游小记,读书心得或者影评。没想到百投百中,几乎每篇稿子都能被采用,而且一大半都是我所投版面的头条,到年底,我拿了分公司最高的稿酬。
入夜,安静的书桌前,是我最身心放松的地方,指尖翻动一页页书卷,灵魂在字里行间畅游,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跟着他(她)一起思辨世界。看至心潮澎湃时,记录下感悟与反思,不觉时间飞逝。
我忽然发现,读喜欢的书籍和写作这件事,我完全不需要用“自律”来要求自己。坐下来,顺手拿一本书翻开,灵感被触动,想要表达时,字句在键盘间翻飞,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
有些事我竭尽全力,动用各种手段,上无数个番茄钟,墙上贴满励志小纸条,都未必能做好,比如机械学科。
但文史,心理社会学这些,我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天天渴求,即便是在阅读学习中遇到难题,激发的也是更大的挑战探索兴趣,而不是抗拒。
所以真正长期的自律与坚持,也许就是出于热爱。
一个运动达人数十年的晨跑撸铁,一个作者经年累月的笔耕不辍,一个机械师节假日还要跑去工厂检修机器,一个摄影爱好者风餐露宿只为捕捉一个镜头。
我们惊叹于他们的意志力忍耐力,转而羞愧自己做不到。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转变一下思维,我们做不到,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或者察觉到自己的人生宝藏?
那些让我们不需要刻意引导自己就愿意去学习,去研究,去提升的事情。当你身处其中,有着无以言表的乐趣,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没有人付给你报酬也愿意做,即便是碰到坎坷让你挫败不已,短暂的丧气之后又会重新全情投入。
这就是你的天赋,你的人生宝藏所在!
好吧,你说这不就是我打游戏时候的状态吗?如果你真觉得自己对游戏有天赋,去研究其背后的设计逻辑,格局的搭建,揣摩玩家的心态,这个行业你也可以大展拳脚呀!
太多的媒体和书本在宣传自律,你需要咬牙坚持去学英语,跑步,健身,读书。不可否认,总有那么多人做到了,他们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努力的成果,博得羡慕的眼神与点赞。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达到那样的自律,只是你不需要去强迫自己附和主流的选择。
我不喜欢学英语,我更热爱念诗词。我不喜欢跑步,我更热爱打羽毛球。我不喜欢读书,我更热爱唱歌。
都可以,把你的时间,精力,热情投入进去,享受一步步往上攀爬的乐趣。
热爱一件事,是把自律融入你血液的最佳途径,找到它,研究它,拥抱它。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你做着自己全心热爱的事情,时间的积累会润物细无声。
还记得在诗词大会上击败北大硕士的快递小哥吗?只要不轻易放弃,它终将会带给你幸福,财富,以及人生的意义。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