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黄飞鸿》系列电影的英语译名叫《中国往事》,从标题上就能看出,徐克是想把一位清末民初的武师黄飞鸿植入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历史舞台中,以晚清历史洪流中一个岭南武师的视角来探讨那一段恢弘悲壮的历史。影片中很多和真实历史有关的情节,比如黄飞鸿和孙中山、陆浩东的相遇相识,在京城的举办的狮王大会,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过,但因为徐克高超的叙事手法和天衣无缝的接入技巧,让影片看起来毫无违和感,成为华语影史上的经典。
近日,由赵文卓主演的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在央视热播,燃起了我尘封已久的侠客梦,让我想起和《黄飞鸿》系列电影差不多同一时代的一部影片《一刀倾城》。今天,我们就借由这部影片,探讨一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与历史事件真实有关的清末大侠:大刀王五。与黄飞鸿不同的是,这部影片所讲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影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武侠电影该有的动作戏上都丝毫不输于《黄飞鸿》。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这么精彩,这么富有传奇性。
一、渐行渐远但仍然历久弥新的记忆
第一次看《一刀倾城》依稀记得是上初二时候吧,在我们村的大戏台院里露天放映《一刀倾城》。那时候,这部电影叫《神州第一刀》,那时的我虽已学过中国近现代史,但对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不多,看武侠电影纯粹图个痛快。记忆最深刻的是,瘦弱精干的袁世凯武功怎么那么高,看那一段袁世凯以一对多的武打戏,动作是那么的潇洒飘逸,凌厉迅猛,丝毫不亚于李连杰演的黄飞鸿。当时还奇怪这个演员是谁?功夫底子那么扎实。后来才知道,他是李连杰的多年竞争对手,甄子丹的师父,十届全运会武术冠军赵长军。还有就是王五等侠义之士最后在袁府与朝廷鹰犬的那场大战,十分精彩。
后来,时隔多年,偶然在央视6台电影频道又看了一遍《一刀倾城》,细细品味,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一刀倾城》能够让我们以电影的方式再次回到一百多年前的那个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但也波澜壮阔的激荡变革年代,回味各色人等的侠义、仁爱、雄心、抱负、胆略、奸诈、狡猾和无处不在的侠义之情。影片在编剧上堪称一绝,那些对白意味隽永,饱含深情,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完美的诠释了“侠”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神作。同时,也让我对这位著名的晚清大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查资料,知道王五名叫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师从沧州的武术名家李凤岗,业成后来到北京城从事保镖行业,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是和霍元甲、黄飞鸿等齐名的晚清十大武术家。
二、“从来忧国之士,俱为千古伤心之人”
借用《一刀倾城》里的一句台词“从来忧国之士,俱为千古伤心之人”,而我们的理解是:从来忧国忧民的义士大侠们,不也是千古伤心之人吗?君不见,天龙八部里的乔峰,为阻止宋辽开战,避免生灵涂炭,而宁愿以死止战;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为保卫家国不受蒙元侵犯,最后战死襄阳城。而《一刀倾城》对这一侠义精神有很好的表达,影片开篇直接交代故事发展背景:“中国在甲午战败后,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撤走了刘永福的黑旗军,台湾子民愤慨莫名,自组义军大刀队。夕阳西下,残阳如血,树木映照,王五率大队刀兄弟计划炸毁日军弹药库。一番激战后伤亡惨重,王五血战逃出,看着火海中被日军惨杀的兄弟们,他悲痛万分,带着“故国非国,有家无家,天下之大,何处有我王五容身之所?”的悲叹纵身跳入深渊。
这样的开局为全剧定下了整体基调:雄浑豪迈、苍凉悲壮!
历史上真实的王五是一名镖师,在清末,镖局这个行业有过一段发展期,这是因为清末票号商行业比较发达,很多全国各地的商人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等都在北京开有钱庄,由于当时是晚清乱世,各地治安很不好,在铁路没有大范围普及前,商人们一般都雇佣镖师来运送镖银。这样,带动走镖行业也发展起来,并形成独特的镖文化,其精神内涵就是“诚信为首、仗义为本、重信重义、一诺千金”。王五在北京崇文区开了源顺镖局,源顺镖局活动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到江苏湖广一带,都是他的活动范围。他规范从业,收费合理,德义高尚,生意十分红火,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
王五不仅为人仗义,在本行中受人尊敬,而且他更有一颗侠义之心和爱国热忱。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的忠义之士御史安维峻曾经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这样,他的仇家肯定抱着“趁你病、要你命”的想法想要他的命,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到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与影片中王五在维新派支持下开办的“强武学会”差别不大。
三、肝胆相照、祸福同当、生死与共
影片中王五弃刀跳崖却侥幸逃过死劫,并在白石镇隐姓埋名起来。为了从清兵和贼寇的混战中救出灾民,他机缘巧合的与谭嗣同、袁世凯两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相遇。三个意欲救国救民的男儿因为一场危机的化解而成为莫逆之交,决定一起上京,成就一番事业。回到京城后,王五得到康有为、谭嗣同的相助创立“强武学会”,袁世凯则统领朝廷的新兵大营,到这个时候,三个人还是惺惺相惜的英雄。
作为维新变法的急先锋,谭嗣同写就《仁学》立志推行维新变法,但遭到了奕亲王代表的顽固保守派的反对。这个时候,就到了人生抉择的紧急关头,谭嗣同决定实行兵变推行改革,但在袁世凯那里态度发生了转变,袁世凯作为一个官场浸淫多年的老政客,想的当然不是救国救民,而是做这件事赔率有多大。而王五大侠的一句:“中国无前途,我们无后路!”,坚定的站在了谭嗣同的一边。但他们却将希望寄托于袁世凯,袁世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认定维新变法风险太大,将维新派兵变的秘密告知保守派。影片在袁世凯的内心活动描绘上表现的相当传神和贴切,他一边练着醉剑一边在内心做着选择,最后,酒醒时刻,袁世凯果断的剑挑《仁学》,站到了维新派德对立面。
谭嗣同
在这里,我要为赵长军的演技点个赞,一般来说,电影中对反面角色的刻画很容易脸谱化,坏的就一坏到底,根本没什么变化。而这部影片里,袁世凯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反派,他也有一腔自己的报国梦,他也不是那种浑浑噩噩的混日子的昏官,否则,也不会和谭嗣同走到一起。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处事方法不同,因而,袁世凯要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赵长军把处于激烈思想斗争中的袁世凯塑造的惟妙惟肖。
而历史上,清末维新变法时期,“大刀王五”是民间代代交口称颂的一个传奇,关于他和谭嗣同的相识,当然没电影里这么巧合,历史上是因为谭嗣同的老爹谭继洵当时是湖北巡抚,还短暂代理过湖广总督,平时难免有些财物要在湖北和北京两地之间转运,因大刀王五的名声,谭家便经常雇佣大刀王五帮着走镖护镖,久而久之,王五便结识了谭嗣同。二人虽然文化不同,地位不同,但都有共同的侠义心肠和仗义性格,二人便结为异性兄弟,成为莫逆之交。历史上的王五是一个文化不高的武师,他当然不知道维新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历史意义,但他知道,如此讲义气的义弟谭嗣同敢于用生命为之奋斗的事业,肯定是伟大而正确的事业。他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促成义弟事业的成功,这就是侠之精髓,急朋友之所急,想朋友之所想,祸福同当,生死与共。
戊戌六君子
四、恩怨分明,有仇必报,誓除国贼
影片中,在王五得知戊戌变法失败后,慨叹道“成败不过一线,为什么失败的总是我们?”然而,面对强大的保守派的反击,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开始了孤身营救,在打败洪金宝扮演的高手狱卒,准备搭救时,却被谭嗣同拒绝了,在这里,有一段他们二人的对话,把影片的主题推向了高潮,在这里,历史写下了气吞山河的悲壮绝笔:
―谭嗣同:“我不走,走得出天牢,走不出天下。”―王五:“走得了今晚,我们才有明天。”―谭嗣同:“明天的事,就留给明天的人去做。我今天要做的,就是慷慨赴义,用我的血去激励大家。”(谭嗣同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王五:“谭兄,你对,做大事不是大成就是大败。今日你败,只是败在气数,中国始终会走你的路。”―谭嗣同:“中国,始终会走我的路。五哥,我想睡一会,我已经很久没好好睡一觉了。”
此时此刻,谭嗣同也想明白了,维新变法,首先要变革人民的思想,唤醒民众的觉醒,不然的话,即便“走得出天牢,也走不出天下,自己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血曲唤醒大众,让明天的人做好明天的事。面对志士仁人对自己信仰的如此笃定、忠贞,使得王五终于觉醒,用自己朴素的语言来表达:中国始终会走你的路.
王五泪别谭嗣同,向余万山前辈借刀。在这里,也寄托了导演主创们对历史英雄的美好寄托,历史上,谭嗣同被押赴刑场,行刑时,监斩官却秉承慈禧太后恶毒的旨意,专门用没有开刃的钝刀子行刑,刽子手连砍了十几刀都没把头剁下来,场面是何其的惨烈和残忍。影片中却设计了王五借刀的情节,为防止刽子手使坏,王五只能强压悲痛充当刽子手的角色,好让谭嗣同走的也痛快点。
历史上,戊戌变法进入高潮后,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表白自己变法决心,醒悟大众,甘愿受捕。王五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买通狱吏,还广泛联络武林志士,密谋救谭,却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留下了谭嗣同的著名遗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随后,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刚毅监斩于宣武门外菜市口,死时谭嗣同被刽子手的钝刀子连砍十几刀。
回到影片,在送走谭嗣同后,王五来到袁世凯的府衙,大厅的正堂上摆着袁世凯暗设下的“吾兄谭嗣同之灵位”,决战前的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历史成败既成定局,但双方的生死当然亦要决出,为实现英雄的变法图强的宏愿,国贼是必须要除的,这里,有王五和袁世凯的一段经典对白:
―袁世凯:“你终于来了。他的确是治国之材,可惜生不逢时。”―王五:“错,是他所托非人。”―袁世凯:“他去得痛快吗?”―王五:“痛快,一刀百了。”―袁世凯:“是你刀法好。”―王五:“过一会,你就知道了。你不怕吗?”―袁世凯:“袁某投笔从戎,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王五:“置生死于度外,所以也都视人命如草芥。”-袁世凯:“这一仗,输的是你们,如果你们赢,还不是一样尸骸遍地?”―王五:“成败已定,可是生死未决。”―袁世凯:“不错,你不应该来。”―王五:“你当然不想我来。”―袁世凯:“五哥,天涯路远,要走的路还很长,不如我们…”―王五:“我和你只有一个人可以走以后的路。”
之后,便开始了正邪双方的一场厮杀,无奈,时不与我,一代大侠没能手刃国贼,自己却英勇就义。历史上的王五在得知谭嗣同被害后悲痛欲绝,谭嗣同的血终于唤醒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国之大义,看清了清廷的腐朽无能和不可救药。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和复仇,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却失败了。毕竟当时的袁世凯是朝廷大员,府里戒备森严,是不可能让闲杂人等混进去的。后来到了年八国联军时代,义和团起义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与义和团并肩作战。后来又由于慈禧的变卦,清政府将枪口又对准了自己的同胞,要剿灭义和团,满清政府派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王五等人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尔后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死时56岁。大刀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这些就是《大侠霍元甲》里开头两集的情节。
五、剪不断的乱世儿女情
好了,到这里,影片介绍完了,我们历史上真实的王五大侠也介绍完了。《一刀倾城》当然还有其他值得回味的闪光点,他不仅是一部侠义之作,男儿之作,更是一部多情之作,影片里烟雨迷蒙处一曲愁肠柔转的琴曲里引出王五和王妃的男女知己之情。本片在男女之情的描绘上点到即止,并没有喧宾夺主,大肆渲染。一个是忧国忧民的一代大侠,一个是深锁王府,不甘束缚的王妃,在当时当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他们的关系是不可能再进一步发展的。只能将对彼此的爱深埋心底,因为,还有更重要的国仇家恨等着他去做,英雄不寂寞,儿女情难长,只能将彼此的倾慕之情化为遥远深刻的记忆。这段情节对那个有志难伸,万志难成的时代的刻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王五与王妃的几番对话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心心相印的男女知己之情:
红日西落,风平浪静,杨柳低垂,佳人抚琴,英雄静听:
王妃:“五爷似乎也是个伤心人。”王五:“当今中华大地,只要有血性,哪个不是伤心之人?”王五:“我的心虽伤过,但没死过。”王妃:“好,这场雨冲得去愁思,但冲不去五爷的豪情壮志。让我替五爷助威……
王五决意为谭嗣同复仇,与奕亲王王妃诀别:
王妃:“你想听什么?”王五:“最动听的已经听过。”王妃:“你会记住吗?”王五:“我生生世世都会记住。不过今夜之后恐怕一切都会随云梦消散。”王妃:“云会散,梦会消。但是记忆是不会消失的。人生在世,追求的是希望,但是得到的只有回忆。”王五:“但愿生生世世的回忆之中都有你。”王妃:“但愿年年月月都有五爷这样的知音。”
作为武侠片,《一刀倾城》不同于一般武侠片的称霸武林、江湖恩怨,而是将侠义情怀带入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以武侠片的形式讲述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最悲壮的往事。影片虽然讲述历史,却能引发我们思索当下,是一部值得二刷、三刷的优秀经典影片。正是谭嗣同、王五这些仁人志士们的血换回了中华民族今天的繁荣和发展。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应当看到中华民族的处境依旧险峻,以不靠谱的特川普为代表的美帝国主义时时刻刻在找我们的茬,什么贸易战了,制裁中国企业了,扣留孟晚舟了,甩锅中国论了,一整天的想起一出是一出,撒弥天之大谎,无所不用其极,翻脸比翻书还快,值得我们警惕。还有就是在这种大势之下,国人们还都沉迷于灯红酒绿的歌舞升平之中,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成为历史的弃儿。现实生活中,心忧天下的人越来越少,教科书中屡次把卫青、霍去病、岳飞等民族英雄剔出中小学教科书,还准备把”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的文章也剔出教科书,却把一些明星、演员的奋斗史写进教科书,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所以,这个时代,我们仍需要感动,仍需要英雄的激励和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