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详细科普拯救大兵瑞恩知识点,深入解读
TUhjnbcbe - 2025/3/21 15:59:00

大家好,这里是夏影娱说。

本期电影解读——《拯救大兵瑞恩》。

影片信息

这部于年上映的二战题材影片由梦工厂和派拉蒙联合出品。

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领衔主演,全球票房4.82亿美元。

获奖记录: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并提名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荣获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并提名最佳导演和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故事背景

盟军登陆诺曼底前,二战各主要战场的战况:

非洲战场——突尼斯战役结束,德意非洲集团军群被全歼。西欧战场——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结束,欧洲南大门洞开。苏德战场——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德军转入战略防守。亚洲战场——正值缅北滇西战役,此战揭开了反攻日军的序幕。太平洋战场——美军策划发起塞班岛战役和马里亚纳海战,日海军处于覆灭前夕。大西洋战场——德军U型潜艇部队在美英海空军的绞杀下遭受重创。盟军诺曼底登陆的过程和意义:

年6月6日6时30分,盟军越过英吉利海峡,分别攻占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剑滩五处滩头阵地。万盟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腹地,一举扭转二战格局。

诺曼底登陆行动中的真实故事:

属于美军空降师的E连负责攻占位于犹他滩西侧的卡伦坦湾。战斗结束后,士兵弗里茨尼兰得知他在陆军航空队服役的大哥爱德华和在第82空降师服役的三哥罗伯特以及在第4步兵师服役的二哥普雷斯顿相继阵亡(事实上大哥于一年后从战俘营救出)。这意味着他的妈妈尼兰夫人将在一天内接到三封儿子牺牲的电报。鉴于这种情况,盟军最高统帅部决定把唯一幸存的小儿子弗里茨送回国。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正是据此改编,剧情为:

瑞恩家有四个儿子,肖恩瑞恩战死于奥马哈滩;彼得瑞恩战死于犹他滩;丹尼尔瑞恩战死于太平洋战场的新几内亚岛;隶属于空降师的詹姆斯瑞恩被空投到敌后作战,下落不明。美军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获悉后决定派出搜救队找到小儿子瑞恩并把他送回后方。于是,刚刚在奥马哈结束抢滩作战的第二突击队C连米勒上尉组建一支八人小队。

他们穿越德军守区,在狙击手对决战和雷达站抢夺战中接连牺牲两位队员。虽然终于找到担负守桥任务的詹姆斯瑞恩,但他以军人职责为由不愿离去。战事危急,米勒上尉毅然带领其余队员以及为数不多的守桥伞兵和数倍于己的德军展开惨烈巷战。最后,八人小队中只有两人幸存,守桥伞兵除瑞恩外全部阵亡。米勒上尉在牺牲前对瑞恩耳语道:“别辜负大家……”

影片细节答疑

1.电影开头的登陆日是.6.6,结尾处米勒上尉的十字墓碑上铭刻的阵亡时间是.6.13。由此可知,核心剧情的时间跨度是八天。再结合米勒上尉的搜救队是八人,而老年瑞恩的家庭成员也是八人。

问:这样的剧情安排纯属巧合吗?

解释:八天之内,八个人为救一个人以命相搏。几十年后,被救的人带全家八人来缅怀英烈。如此设定,象征着生命与精神的传承。

2.电影33分18秒处,独臂上校向马歇尔将军汇报时说:“瑞恩四兄弟本来都在第29师的同一连队服役,但萨利文兄弟在朱诺阵亡后,我们便分开了他们。”

问:萨利文兄弟是谁?朱诺又是什么?

解释:.11.13,太平洋战场爆发瓜达卡纳尔海战。美军亚特兰大级轻型巡洋舰朱诺号被日军击沉,在舰上服役的萨利文五兄弟集体阵亡。美军为了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规定同胞兄弟不得在同一战斗单位服役。年“仅存者条例”正式出台,条例规定当兄弟姐妹在军事行动中死亡且家庭只剩一个子女时,经“仅存者”本人申请,获准后可以返家。年该条例被修改,将适用对象从“仅存者家庭”扩大到至少有一位子女阵亡的家庭。

3.电影25分17秒处,投降的两名德军叽哩哇啦说了一堆,但还是被登陆美军击毙。

问:他们说了什么?又为什么被击毙?

解释:投降士兵说的是捷克语,大意为“请不要开枪,我不是德国人,我是捷克人”。二战中,东欧战场有大量战俘被迫加入德军。他们投降后被击毙是为了和后续剧情中米勒上尉放走德军俘虏做对比,以此提升主角的人物形象,进而烘托电影关于尊重生命的主题。

4.电影41分36秒处,盟军登陆奥马哈海滩第三天,大量士兵和装备陆续上岸,滩头上空有多艘飞艇。

问:画面中的飞艇有什么用途?

解释:这些飞艇是防空热气球,艇身悬于半空,由一根钢索与地面相连。这种飞艇主要是为了防止德军俯冲轰炸机的低空飞行和战术投弹。

5.电影中,中校安德森、上尉米勒、下士厄本、二等兵瑞恩,他们头盔图案不一样。

问:如何区分二战中美军头盔的军衔?

解释:美军将官的头盔图案是五角星:五星为特级上将,四星为上将,三星为中将,两星为少将,一星为准将;美军校官的头盔图案有三种:鹰头是上校,银色树叶是中校,金色树叶是少校;美军尉官的头盔图案也是三种:银色两道杠是上尉,一道杠是中尉,金色一道杠是少尉。

美军中,有些部队的标志比较特殊。比如片中厄本的头盔图案形如太极,那是第29步兵师的标志,俗称“蓝灰师”。再比如米勒上尉的头盔背面图案是游骑兵2营的标志,瑞恩的啸鹰袖章是空降师的标志,而空降师的头盔图案就更复杂了。

空降师有、、、四个团,分别用扑克牌的花色形状作为标志(均为白色)。方块代表团,红桃代表团,黑桃代表团,梅花代表团。

6.影片中,八人小队把寻找瑞恩的任务形容为“FUBAR”并调侃说这是德语,但作为翻译的厄本却不知道这个词。虽然电影字幕显示为“苦差”,但总感觉哪里不对。

问:FUBAR到底什么意思?

解释:影片在分钟07秒处说明了这个词的意思,大家自行看图,自行领会吧。

7.电影最后的守桥战,米勒上尉依托地形和现有武器设置兵力节节抵抗。桥的另一端是最后防线,如果被德军打到这里,还活着的人就要把桥炸掉,米勒上尉就是在这里中枪牺牲。

问:为什么不直接炸桥?

解释:影片中交代,麦德里特河上的所有桥梁均已炸断,只有这里和瓦隆尼可以通行。对于交战双方来说,这两个地方至关重要。如果被一方占领,另一方就会陷入极大的被动。所以,无论是盟军还是德军都必须抢占这座桥,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炸毁。

8.最后守桥巷战中,犹太裔士兵梅利和一名德军士兵近身肉搏,厄本因为胆小懦弱没有及时出手相救,导致梅利被敌人用匕首刺杀,但当这名德军士兵撞见厄本后,反而没有动手。

问:刺杀梅利的德军士兵和雷达站战斗后被放走的德军士兵是不是同一个人?他为什么不杀厄本?

解释:刺杀梅利的德军士兵和被米勒上尉放走的德军士兵不是同一人,仔细观察领章会发现,一个是党卫军,一个是正规军。

这名党卫军不杀厄本,在主题上是为给后续剧情中米勒上尉被放走后重新参战的德军俘虏枪杀做铺垫。米勒上尉不杀战俘和党卫军不杀厄本,都是因为对方已经不是战斗人员或者不具备战斗能力,而重新参战的德军俘虏击杀米勒上尉和厄本最后开枪打死这名重新参战的德军俘虏,这两者在意义上又有所区别。米勒上尉不杀战俘没有错,重新成为士兵的战俘杀掉米勒上尉也没有错,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厄本之所以开枪杀掉他而放走其他人,是因为厄本既要报仇,又有仁慈的一面。

矛盾吗?这就是真实的人性。

电影怎样体现战争的残酷

《拯救大兵瑞恩》被誉为“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电影”,除了还原真实的战场环境,影片在战争残酷性的表现手法上亦可谓独具匠心。最直击心灵的震撼,不是穿云裂石的炮火和血肉横飞的尸体,而是片中人物简短的对话和瞬间的沉默。

比如当小分队在教堂休息时,队员之间聊着往事,而医护兵韦德想起了妈妈。他说:“参战前妈妈经常很晚下班,自己想和她说话却总是睡着。后来妈妈提早回家,自己却又装作熟睡的样子。现在想想,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那样。”雷达站战斗韦德中弹,他在抽搐中不断呼唤着“妈妈”,直到吐尽最后一丝气息。

比如厄本让米勒上尉把赌注累积到元再公布身世,上尉说:“万一我们活不了那么久怎么办?我觉得到就可以了。”谈笑间,悲壮感悄然而生并迅速充斥脑海,然后无限放大。

比如米勒上尉在地图前部署行军路线,众人看到他不停颤抖的手后默不作声。在他们眼里,米勒上尉是一位善战的指挥官,可就是这样受人尊敬的英雄也有脆弱的一面。这种滋味,让人感慨万千。

比如最后大战前,机枪手莱宾向霍瓦特中士和犹太裔士兵梅利讲述了一位丰满夫人到服装店买胸衣时对他说的话:“嘿小子,如果将来你在战场上害怕了,就想想我的身材。”突然,正在大笑的三人不再说话。他们若有所思,那种气氛应该就是恐惧吧。

他们是视死如归的军人,所以义无反顾。

他们也是普通的小伙子,所以胆战心惊。

矛盾吗?这依然是真实的人性。

八人救一人的电影主旨

这部影片最让人深思的,就是八个人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去敌后营救一个人,这种做法是否值得?

由此拓展,也就带来了关于影片核心主旨的探讨——生命的价值到底如何衡量。

电影为了让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剧情编排上层层递进,巧妙至极。

首先,利用片中的人物立场抛出观众的内心想法。

马歇尔将军在做出搜救瑞恩的决定前念了一封悼亡信,那是林肯总统写给一位母亲,她在南北战争中失去五个儿子。这处情节有两个含义:

不能让悲剧重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争就是为了拯救世界上千千万万陷入苦难的生命,但如果连一个母亲唯一幸存的儿子的生命都无法拯救,那这场战争还有什么意义?马歇尔将军代表了那些认为应该搜救瑞恩的观众。

安德森中校对米勒上尉传达搜救任务前听取了他的战况汇报。这里有一个细节,当米勒上尉在地图上详细标注敌我态势时,安德森中校却没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详细科普拯救大兵瑞恩知识点,深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