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大西河
有这么一个地方
大人小孩都爱去
还上了报纸
那就是——天平村
今天,西妹儿就带着大家去了解一下这个洋盘的地方
草莓园里品水果之甜天平村12组,40多个大棚在20来亩田野里整齐排开,在以大棚蔬菜为主的天平村其实一点也不显眼。在这几天,却是人气最旺的地方。这块草莓采摘基地通过在网上的热卖,吸引了不少顾客。
草莓园的主人叫王盼金,47岁,因股骨头坏死手术后,他的腿脚不灵便,妻子高度近视,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就是这样两个人,却在多年背井离乡打工后,在去年毅然回到家里,拿出全部积蓄20余万流转了村民的土地,搭建大棚,办起了草莓采摘园。
草莓园的生意十分不错,“平时一天都要卖一千多”。王盼金的侄子还帮忙搞起了销售,效果非常不错,王盼金估计,这一季草莓种下来,自己能收入十多万元,再种上一季菜,一两年就能回本了。
花卉基地品鲜花之香范世明在天平村扎根种植鲜花可以追溯到近20年前,目前在村里有大大小小三个基地。在*洪大道旁的新基地,堆坡造型已经完成,正在搭建钢架大棚。
范世明请了几十名工人在这打理花圃,自己则在三圣乡打理生意。今年,他和朋友新培植出一种暂命名为“红珊瑚”的景观盆栽,市场售价已达到元一盆,还供不应求。而这个还在建设和完善中的基地,他有更远的规划,在这里打造成一个集花卉观光、体验采摘的休闲场所。
绿色大棚品蔬菜之鲜如果说花卉种植是天平村的一抹鲜艳的亮色的话,那蔬菜种植就是各种绿交织的底色。天平村现有设施化栽培(大棚)亩左右,大部分种植蔬菜。空心菜就是主打品种,也是多户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宝”:每亩年产值达2万元左右,村里的蔬菜合作社年产值达2余万元。
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周永才带头成立起了天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最开始只有2亩地、成员自筹资金搭建钢架大棚干起,发展到第二年60多亩,再到如今多户社员,多亩基地。
村民谢思*说,加入合作社与以前,家里的蔬菜大棚是用竹子搭建的,一两年就要更换一次,费力费时不说,因为棚高不够,温度湿度达不到要求,别家大棚里的空心菜上市了,自家的才长出来。加入合作社让他第一年收益就翻了番,现在,他家仅空心菜就能卖十二三万,加上再种一季其他蔬菜,一年收入20万元没有问题。
50多岁的刘秀珍近两年连遭不幸,女儿和丈夫相继因意外和疾病去逝,她将2亩多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平时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收益有两万多元,晚年生活也有了保障。
家庭农场品生活之美合作社不仅带村民种菜,去年6月,还率先开办起了天平村农业生态园,集餐饮、娱乐、采摘等为一体,将一三产业互动起来,带动村里的观光旅游业发展,实现了集体收益,也解决了社员就业。
生态园以原有的合作社大棚培植中心为依托,新建成的汽贸四线和北二线从旁边经过,十分方便,宽敞的茶房摆下了好几十张桌子,里面还有天堂鸟等各种植物,充分体现了天平村特色,餐厅能同时容纳几百人就餐,已成了城里人聚会,当地人办酒席的好地方。预计年销售收入能达到万元以上。
村民陈德琼与赖飞琼都是本村人,现在都是生态园的服务员,离家近、能挣钱,这份工作让她们很满意。
12组的村民刘超,现在还有另一个身份——生态园的采购经理,员工们都叫他“超哥”,在生态园工作半年来,他充分看到了发展三产业给村子、村民带来的实惠和变化,“生态园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平台,这里工作的30多个人都有稳定收入了。”
除了生态园,村里还有6家大大小小的家庭农场,以蔬菜水果采摘等为主,成为了天平村经济收入新的增长点。
天平村让西妹儿感受到了新农村的新鲜活力,农民的幸福生活。北部片区的加快发展,给天平村人带来了极大的自信,道路的通畅给他们的出行与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更完善的条件,新村建设和惠农*策支持,是他们把村庄建设得更美丽,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更幸福的信心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