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物体有形状、大小、颜色、轻重之分,表示轻重的单位叫做质量单位。三年级的我们第一次学习质量单位。文字背后的感受可以是沉甸甸的、也可以是轻飘飘的——这都需要我们积累自己的活动经验,建立对一千克的表象认识。
课前准备
小长假期间,我们去超市体验并感受了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对物品的重量有了初步的了解。
1
比一比,了解判断物体轻重的基本方法
数学书和计算本,谁轻谁重?你想怎样来比较?
我们掂一掂,
也可以称一称,那样更准确。
但是掂一掂的方法更快更简单。
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数学书更重一些。
表示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做公斤。
我们借助书本,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秤的单位和刻度组成。
指针指向几,表示物体有多重,这台秤最多能称5千克物品。这袋枣重2千克。
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秤,我们班的小朋友对杆秤的用法讲解的津津乐道,真厉害!
2
称一称,认识1千克有多重
我们拿出自己带的1千克物品,为了更好的说服老师,我们用带的弹簧秤主动称一称。
5个中等大小的橘子大约重1千克。
但是其他同学有意见了,他的橘子要26个才有1千克。
这样看来,我们不能单看是什么物品,同一种物品种类也有大小轻重之分。
一个大柚子大约重1千克。
老师带来了台秤,但是它称出来的数量很大,原来这台秤的单位是克。1千克=克。
我们发现,2袋盐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4盒牛奶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我们把刚刚交流的这些1千克的标准记得又快又好。
3
辨一辨,感受几千克的重量
认识了1千克,我们把自己的物品和同桌的放在一起,称一称,感受到了2千克的重量。
我们班好多女生都累的直喘气,2千克可真重呀。
后来,老师搬出了带来的大米,让我们上课和课后轮流体验,猜一猜,这袋大米有多重。
好多小朋友都猜到了,这袋大米有5千克重呢!
还有眼尖的小朋友告诉了我们小诀窍,抱的时候可以看包装袋上的净含量。
我们还知道了什么叫“净含量”。
虽然东西沉甸甸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发现。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