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4日-11月3日,“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之“冷战与华语文学的关系研究”系列演讲成功开讲。受国际疫情影响,本次讲座采用ZOOM平台线上交流和本校学生线下参与的模式,以学者们线上演讲、同学们线上线下提问、师生线上线下自由互动的形式展开。其中,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樊善标于11月3日带来一场题为《报纸副刊研究的原理与实践——以香港文学为例》的演讲。
1
《报纸副刊研究的原理与实践——以香港文学为例》
11月3日上午9:30到下午12:30,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樊善标以《报纸副刊研究的原理与实践——以香港文学为例》为主题展开演讲。樊教授在讲座伊始即指出报刊作为史料与其他文献最显然的区别在于报刊具有大量明确的时间标记,因而在重读报刊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报刊重构出确凿的过去。樊教授认为,由于资料保存及整理不尽人意,过去的香港文学研究者多取材于单行本,而较少运用作为作品更早期载体的报纸、期刊。他进一步指出近年来香港报刊研究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是材料的份量远较单行本庞大,二是报刊媒体深深嵌入具体的社会时空中,需要研究者掌握大量背景资料才能深入研究,而在目前的香港,这些资料鲜有系统化地保存下来。最后,樊教授以自身的研究为例,探讨了在运用报刊材料研究香港文学时,如何克服海量文字,搜罗、整合相关的信息来建构课题。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稀方教授、南京大学的刘俊教授、《香港文学》主编周洁茹分别就叶灵凤在香港沦陷时期史料记载较少背后隐含的问题、香港本土观念的形成与阶段发展特点与樊善标老师展开对谈。樊善标老师对三位的发言进行一一回应,并强调回到历史语境进行是非判断的重要性。
相关演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