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回乡参加“如何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研讨会,碰到在上海证券报工作的一位朋友。交谈之中,我说到曾经给上证报理论版多次投稿发表,认识理论版首席编辑邹民生。朋友说,今年是报社创刊30周年,主题活动之一是“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征文,邀约我也写一篇。
这类文章,曾经有杂志约写,但我婉辞了,不容易写。往事如云烟,消散何处寻?文章出了手,话语出了口,都不是自己的,一切文字以及文字之义,也是他人的。自己进行了文字拆分、组合乃至与新的见闻糅合,写出新文章,这些新组合的文字,也不是自己的。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其实,文字不是自心,不是自性,心本无文字,自性亦无语言,不过是用文字语言进行某种表达,这表达是心,亦非心。况且,已经过去的,很难去准确、完整描述,出现记忆错误、偏差也是常见的事情,故回忆类的文章一般不写。但盛情难却,还是略做回忆。
对证券类报纸、杂志,在年以前我很少投稿,主要原因是这方面没有熟人,也不再如年轻时投陌生刊物和媒体。幸运的是,年10月的一天,朋友打电话说上海证券报理论版的一个编辑特地到北京来约稿,要与一些作者建立长期联系。于是,在北京阜成路,四五个人一起小聚,相互交换名片,认识了当时理论版的编辑邹民生先生,从此一直联系未断。聊天中,感觉到邹先生有理论功底,也是写文章的人,有这样的专家做编辑,约稿确实非同一般。
我知道,理论版的编辑一般是不求作者的,因为想在这个版面发文章的人太多了,投稿也很多。编辑到北京来约稿,与作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可见其诚恳、认真,当然更具有一份责任,也有一份期待,希望报纸能够有知名作者和高质量的文章与读者分享。当然,也可见其时理论部对此工作的重视。
我当时在国家行*学院决策咨询部工作,也经常写稿子,发文章,做课题研究,与理论版的性质大体相同,因此便有了共同的爱好与兴趣。当然,一个陌生杂志或报纸约稿,我也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希望能够在此连续发表4篇文章,如果不能,一般就不投稿子,理由是想让该媒体的读者对作者有些记忆。一年只发作者一篇文章的媒体,读者不会有深刻印象,除非他是名人。邹民生先生当时就答应了。事实上,我每次投稿,都发表了。由此,我感受到了上海证券报的信用,也见证了编辑的信用。
报纸的版面很珍贵,一般理论版-字左右,超过字的不多,我擅长写理论性、研究性短文,也常写-字乃至一万多字的文章,当然有新观点和新颖看法,适合杂志发表,但时效性不足。有些超过字的文章追求时效性,就投给上证报的理论版。有时候,是证券报约年终稿,或者约主题稿,这些可以长些,我欣然答应,而且文章都刊发了。由此可见,上海证券报的理论版,对新观点和新看法,也是不拘一格,尽管字数长一些也刊发,可见其对质量、对新颖性、新观点的重视。
通过与理论版编辑的认识,后来还认识了上海证券报的一些朋友,参加过上海证券报的一些活动,也因此在上海的读者和媒体中有些知名度。后来,第一财经经常采访我,多与我在上证报理论版发表的文章有关。
理论是对实际的认识、分析乃至升华,理论也可能成为行动的参考乃至决策的依据。虽然作为理论版的作者、投稿人,但对此实在不敢奢望。从理论到实践,中间有很多路程,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要考虑。因此,报纸的理论版,其实是一个平台,给研究者、教育者、实践者、决策者、*策制定者一个参考,了解和认识不同看法、不同力量,使得人们思考问题、决策和行动更全面,更符合实际。而文章本身只是反映某个方面的现象、问题、认识等。当然,理论版也是作者与读者乃至作者之间的一个纽带,可以相互交流乃至认识,成为朋友。
古人云:自行善不求报,他人之善不可忘。非常感谢、感恩上海证券报给了我一个发表对经济金融问题看法和研究成果的机会,感谢、感恩上海证券报理论版搭建了一个好的理论交流平台,感谢、感恩邹民生先生的悉心编辑和辛苦审稿、润色!感谢、感恩朋友的引荐!
祝愿上海证券报越办越好,读者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