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有待改进?
4月25日,推特宣布,与马斯克达成最终协议,接受马斯克的收购方案,并将以亿美元左右的价格完成交易。
在此之后,推特将退出股票交易市场,不再是一家上市公司,而成为一家私人控股公司。
这场收购似乎在人们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的情况下,就快刀斩乱麻般完成。
至于为什么要收购推特,马斯克最初给的理由是「言论自由」。
◎马斯克在接受TED采访。图片来源:TED
这再次引发了相关争议。
4月14日,马斯克接受了TED采访。他解释说,自己想要收购推特,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文明正在面临风险,推特对民主的运行至关重要。他说:
「我认为我们越能增加人们对推特作为公共平台的信任,文明风险越低。」
马斯克自称是言论自由的绝对主义者。他认为,推特应该将自己的推荐算法公开,即系统给用户推荐什么,不推荐什么,应该透明化,不应该存在人为的幕后操纵。
收购协议完成后,他公布的改革方案还包括公开审核算法源代码,放松内容管制,减少对广告收入的依赖等。
马斯克对言论自由的绝对欢迎,赢得了许多保守派的支持,但也激起了更多的担忧和质疑。
许多人就更加关心暴力、骚扰、仇恨言论和虚假新闻等问题。
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JenPsaki)在评论此次收购时就表示:
「无论谁拥有或运营推特,拜登总统一直关心的是大型社交媒体平台传播错误信息的能力。」
他的言论自由绝对主义,以及颇具个性和争议的行事方式,是否会为推特这个公共平台带来更强的倾向性,这也成了疑问。
◎在4月29日的一条推特中,马斯克在调侃左翼变得越来越左。图片来源:Twitter
elonmusk显然,所有的担心都有自己的理由。
现在没有人知道,马斯克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推特,并持续运营下去。
唯一确定的是,他的作风明显与推特之前的经营理念不同。
马斯克承诺的言论自由最终会如何兑现,也许我们可以从技术革新的角度获得一些启发。
/01/
媒介技术与言论自由的共同进化
现代媒介和传播的历史,是由一次次革命组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现代早期的
印刷革命
。
◎源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图片来源:Britannica
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手写的方式,在泥板、莎草纸或者羊皮纸等书写载体上书写。
与此相应的是,知识和信息集中在某些地域和个人,大多数劳动者没有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更没有条件。
12世纪后,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年,古登堡用活字印刷术印刷拉丁文圣经。这是西方世界中图书大批量出版的开始,历史的进程因此改变。
首先出版的是需求最旺盛的宗教和古典书籍,商人们开始印刷和翻译当时的作品,生产图书的总量远非手抄书可比。
从手写时代进入到印刷时代,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量,也影响了社会和心智的结构。
一方面,人们的识字能力迅速增长,阅读和知识成为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崇古和信奉权威的观念也被冲淡,最终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宗教改革。
◎把论文贴在教堂大门的马丁·路德。图片来源:akg-image/DW
年,马丁·路德以《九十五条论纲》向教会发难,随后他和教会关于圣经和神学问题的分歧,也以印刷小册子的方式被大众所了解,并使得教会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权威受到质疑。
教会对思想的垄断,第一次被打破。
人们发现自己可以在不同观点之间进行判断和取舍,理性开始在信仰的力量面前逐渐抬头。
只有在人的主体性觉醒,思想得到解放,并有了选择的情况下,言论自由才能成为武器。
在言论自由的历史上,报纸是非常关键的载体。
在十七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各家报社创建后,立刻成为介绍和讨论公共问题的主要场地。
这种舆论繁盛,对传统权威无疑造成了冲击与挑战。
为此,英国当局试图对印刷出版活动进行管控。而英国人也开始意识到,言论和出版自由,对于他们的思想和尊严是不可或缺的。
当时,为其辩护的最著名的作品,要数弥尔顿(JohnMilton)的著作《论出版自由》。
◎弥尔顿(-)图片来源:pandainuk
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印刷术的出现和改进,推动了报纸杂志的繁荣,市民们养成了每天阅读报纸新闻,获取最新信息的习惯。
但是,以报纸为载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此,报纸作为一种表达言论的媒介,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思想倾向。
什么是言论?什么是一个人想要的表达?
这要取决于将要被表达的东西,能够通过什么媒介呈现。
换言之,言论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大,言论自由的内涵也会随之延伸。
十九世纪末,一种新的媒介——电影,诞生了。
相比静态的纸媒,它能够以更艺术化和精致的方式,表达某些思想和情感。
但是,作为一种更具冲击力的表达形式,它也遭到了审查和限制。
出于限制电影传播不道德内容的考虑,年,海斯法典(HaysCode)被制定出来。
◎由于海斯法典规定,吻戏不得超过三秒钟,希区柯克的《美人计》里两分多钟的吻必须一段一段接续。图片来源:豆瓣
在其后的三十年里,好莱坞依据海斯法典对于电影进行审查,不允许出现对谋杀抢劫盗窃的详细描述,不得表现不道德的性关系,等等。
由于社会风气的开放,以及最高法院的判决,海斯法典在60年代正式取消,同时,美国电影也通过「新好莱坞」革命完成转型和新生。
电影诞生不久,年,另一种媒介,无线电广播电台问世。
一方面,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范围。
另一方面,相比于人们可以主动选择的阅读,广播听众更容易被塑造成被动的消费者。
短短四年后(年),电视诞生了,并迅速受到人们的欢迎。
这种经常被戏称为傻瓜盒子的新媒介,能给人们带来更多样化的视听享受,也引起了人们的更大的担忧。
◎电视机前的人成了沙发土豆。图片来源:PlusPNG
据统计,年,在美国平均每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4.5小时,年增加到5小时,年是6小时,年达到了7小时。
美国学者波兹曼(NeilPostman)在《娱乐至死》里,就对电视大加抨击。
他认为,相比于奥威尔在《》中描绘的专制,赫胥黎(AldousHuxley)在小说《美丽新世界》中的描述更接近现实。波兹曼写道:
「而赫胥黎告诉我们的是,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在赫胥黎的预言中,『老大哥』并没有成心监视着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一直注视着他。」
波兹曼的危机并非空穴来风。
电视制造了怠惰、被动而麻木的受众,这种现象是前所未有的,也似乎表明,技术与文化的进步的关系,并不是单一和线性的,技术也会引起倒退,使公共生活面临危险。
在电视时代,心智和言论自由的危机,除了来自媒介本身的特性,也来自控制媒介的权力。
从前*府只能限制人们的身体自由,人们在灵*和精神世界依然是安全的。
现在,掌握了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技术的*府,也能操纵人的内在自由。
在欧洲,对文化工业的体系性批判,要追溯到成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法兰克福学派。
二战期间,法兰克福学派两位创始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出版了《启蒙辩证法》。
这本颇具预见性的作品提醒人们,文化工业为了消费者量身打造了所谓的个性,制造了各式各样的艺术风格,并吞噬了大众的心智,使其在各种文化消费品面前失去独立思考能力。
「一个人只要有了闲暇时间,就不得不接受文化制造商提供给他的产品。康德的形式主义还依然期待个人的作用;然而,工业却掠夺了个人的这种作用。一旦它首先为消费者提供了服务,就会将消费者图式化。」
虽然担心技术会对人们的心智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这不无道理,但是技术总是不断迭代更新,很快新技术会取代旧技术,新问题也会取代老问题。
那么,互联网时代我们又面临怎样的危机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