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心耿耿的大将袁崇焕,被千刀万剐到底冤不冤,五种原因说明必然
袁崇焕是一个拥有着极高军事才能的将领。他自幼好读兵书,学习用兵救国之术。在中进士后,仍对东北边境的战况非常关心,向往有一天自己能投笔从戎。之后在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大力支持下,袁崇焕进入国防任职,他在辽东筑宁远城,恢复锦州、右屯等军事重镇使明朝的边防从宁远向前推进了里,基本上收复了天启初年的失地。他又采取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鼓励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还注意整肃军队,严明号令,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袁崇焕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力挫后金八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但是,袁崇焕这位让满清闻风丧胆的大将军,这位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最后以“谋叛欺君罪”的罪名惨遭杀害。
在崇祯元年四月时候,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应召入京。崇祯帝亲自在平台召见他,与他商量平辽方略。不久,袁崇焕离京赴任。崇祯帝亲自为其送行,把恢复边疆的宏愿完全寄托在袁崇焕身上。而袁崇焕上任以前,驻宁远的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变。袁崇焕上任后不得不连连上奏,要求朝廷发饷,但这样的请求竟被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怀疑恃边逼饷以充私囊。不久,又传来了袁崇焕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的消息,种种事情加之在一起更加重了崇祯对他的不信任感。这就为之后崇祯杀他埋下了伏笔。
在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地,从蒙古绕道入关,直逼京师而来,袁崇焕心急如焚,亲率精锐部队,马不停蹄,急赴京师救援,他们赶到北京城外,与围攻广渠门的清军交锋,一场恶战,清军败退。就在这时,皇太极巧施反间计,制造了袁崇焕通敌的假象。而在宁远之战结束后,袁崇焕为了筹划关外事物,也曾派人与清廷和谈,在经历皇太极的反间一计,崇祯帝对此深信不疑,当即传令袁崇焕入见,并趁其不备将他逮捕下狱。崇祯三年(年)八月十六日,朝廷以“谋叛欺君罪”将袁崇焕处死,享年47岁。
袁崇焕死于“凌迟”(亦称“陵迟”),史称“磔刑”,民间称之为“千刀万剐”。有史料称袁崇焕遭凌迟刀。当初身为国家重臣的袁督师就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不得不令人唏嘘。
明史载:崇焕行经法场前,刽子手一刀一刀的割下其肉,沿途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于是有钱的捧钱场,富户们大把扔钱向刽子手行贿,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没钱的捧人场,穷人们争相从刽子手手中抢来崇焕之肉生食之,一块肉往往又被争抢撕扯成数块,整个场面直比一场“人肉大拍卖”。至法场时,崇焕已气绝,骨肉无存,只余一首(头颅),崇祯皇帝命将其首传视九边(长城上的九个边防关口),以此震慑边将,以禁效尤。
袁崇焕被整整刮了刀,大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之下,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
在这里,有一点笔者想说一下,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难道真的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了吗?事实恐怕没这么简单,就我们来想一下,如果袁崇焕真的想勾结后金造反,他大可以不守关宁锦防区,或者在北京城外直接跟后金联合攻城。至于杀袁崇焕的真正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
第一,袁崇焕拥兵自重,先不管他有没有造反,但是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也就是说,袁崇焕对崇祯产生了潜性威胁。
第二,袁崇焕的性格有重大缺陷。他确实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权势日重,有些骄傲自负,而且喜欢乾纲独断。比方说,他未经崇祯的同意就擅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人家可是司令啊,你说杀就杀了。
第三,袁崇焕在蓟辽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利,又是对崇祯产生了严重威胁。总之来说,袁崇焕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但是他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
在袁崇焕诸多能征惯战的部将中,最终两极分化,少数人未降清而坚持效忠明室,但大多数最终选择了投靠满清,成为了满清后来入关的前驱走狗。但是在辽远军中,无论降清与否,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爱戴的主帅--袁崇焕是汉奸。在其未降清的部将中,有一人后来为袁崇焕修建了衣冠墓,并世代相传为之守陵,起到今天,已是十几代人之后,其后人依旧在为袁崇焕守陵。袁崇焕的衣冠墓而今已隐没于市井小巷之内,香火廖落车马稀,少有人知道。
公元年,清军大举入关,华夏山河再遭劫难,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尸横如山之下,没有人记得袁崇焕。直到清帝三世后,乾隆皇帝再度翻开明史,感慨其报国之忠、功业之伟、身世之悲,遂公开此间内幕。最终下旨为其平反,这段尘封百年的历史才得以重见天日,一幕千古冤案才得平反。世人方知崇焕乃华夏民族真英雄也。